以智慧出行核心的解決方案,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4 月 18 日,德賽西威發布最新迭代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Smart Solution 2.0。
具體來看,這套解決方案包括:
智能車載中央計算平臺 ICPAurora+iBCM、全息技術、全場景智能藍鯨生態系統、Deasy SV 語音數字人、曲面雙聯屏、AR-HUD 技術解決方案、智能電子后視鏡、游戲座艙、智能表面等。
汽車工業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唯一不變的是永遠在變。如果說智能汽車上半場的競爭是電動化,那么下半場的智能化就是這場競賽決勝的關鍵。
面對當下智能汽車「第三空間」發展趨勢,以德賽西威為首的中國零部件廠商都在放手一博,擁抱行業新變化。
01、搶占智慧出行先機籌碼
「智能化」已經深入到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 DNA,無論是主機廠,還是零部件供應商,都將其作為比拼的焦點。
汽車之心在本次上海車展上直觀感受到,零部件展館的火爆人氣已經并不亞于整車館。「軟件定義汽車」之下,供應商們依舊引領最新汽車關鍵技術發展趨勢。
從德賽西威 Smart Solution 1.0 向 Smart Solution 2.0 迭代升級中不難看出,唯有融入數字技術變化,加速產品創新,才能保持智慧出行賽道上的核心競爭力,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找到確定的方向。
當前,智能汽車功能體驗日益同質化,行業都在試圖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以及網聯服務等功能進行整合,創造新的功能體驗。
早在 2021 年 4 月,德賽西威針對行業痛點,正式對外發布「Smart Solution」解決方案,首次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網聯服務三大領域技術進行整體打包融合。
時隔兩年,德賽西威再度革新方案,Smart Solution 2.0 實現了技術路線和用戶體驗的全新跨越,由單車智能轉向車、路、云協同場景化應用落地。
據德賽西威副總裁兼技術中心總經理黃力介紹,Smart Solution 1.0 是德賽西威確定的智慧出行概念,到了 Smart Solution 2.0 上,AI 與數字化技術經過兩年的發展,與產品應用結合越來越深入,1.0 的60%-70% 的概念已經落地,這意味著德賽西威可以創造的概念和場景也會越來越多。
這一次德賽西威帶來全新升級的 Smart Solution 2.0,不僅深度融合了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網聯服務三大領域的產品和技術,從硬件到軟件可進行整車呈現,為用戶提供更加完備的車路協同智慧出行自動駕駛用戶體驗。
近年來,德賽西威通過智能化能力定義新一代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核心業務規模不斷壯大,智慧出行業務加速放量。從其財報數據來看,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業務 2022 年營收分別同比增長了 47.97%和 83.07%。
不過,隨著車企的整車利潤不斷被壓縮,將進一步加深上游零部件廠商的經營壓力。因此,零部件廠商必須意識到加強研發與合作的重要性,才能在行業轉型帶來的陣痛中突圍。
「風險即機遇,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之人」,一切影響帶來的行業洗牌,也一定會帶來新的業務增長曲線。Smart Solution 2.0 正是德賽西威搶占智慧出行先機的籌碼。
零部件廠商對車企的配套供給,正逐漸從單一的模塊化,向整車智能化、系統化演進。Smart Solution 2.0 正是向「新」而生,在提升產品力的同時,降本增效,促使德賽西威從汽車市場獲得更大的利益。
02、中央計算時代的護城河
在硬件架構從分布式向域控制發展階段,算力的提升為智能駕駛帶來高性能,進而不斷創造出新需求。
智能汽車正經歷「行泊一體」、「艙泊一體」的技術演進,汽車開始大量依賴高算力域控制器。
德賽西威在 2018 年啟動第一代大算力產品 IPU03 的研發,并在 2020 年實現量產。
如今,德賽西威 IPU04 算力從數百 TOPS 覆蓋到數千 TOPS,開始扮演「車載中央計算機」的重要角色,提高整車智能化運算能力。
不過,在黃力看來,當前「行泊一體、「艙泊一體」等僅處在「弱融合」階段,「大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開始有了少量的交集,融合少量的功能就是弱融合,只有強融合階段才能發生激烈的化學反應。」
所謂「強融合」就是跨域融合,實現艙駕一體。在此過程中,從「域控」開始向「中央計算」的迭代,并不是簡單地對全車功能進行堆疊。
2022 年 4 月,德賽西威第一代智能計算平臺 ICP(Intelligent computing platform)產品「Aurora」正式面世,在行業引起不小轟動,產品不僅實現了從「域控」到「中央計算」的跨越式技術落地,同時也是當前行業內首款可量產的車載智能計算平臺。
如果說 IPU 是單個「車載計算機」,那么 ICPAurora 就是「中央計算大腦」。
據了解,ICPAurora 硬件不僅能夠搭載主流大算力芯片,總算力可達 4000TOPS,軟件集成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網聯服務等在內的核心功能域,實現跨域融合。
ICPAurora 在 2022 年發布之時,更多聚焦在底層的硬件上。
黃力向汽車之心表示:經過一年升級,雖然 Aurora 的硬件沒有變,但是德賽西威在原來硬件的基礎上,將其軟件進行了重構與集中化升級,「我們從用戶體驗出發,把場景做得更加豐富了,在 ICP 架構下,座艙和自動駕駛可以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未來很多應用場景就會涌現出來。」
ICPAurora 使得德賽西威在汽車智能中央計算時代有了更深的「護城河」。
值得一提的是,在 Smart Solution 2.0 方案中,德賽西威以ICPAurora 作為底座,這樣一來,Smart Solution 2.0 便能集成更多智能產品,打通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車身控制等領域功能,同時構建更多的場景體驗,通過深度融合,降低物料成本,滿足后續迭代升級需求。
新技術、新解決方案的推廣,離不開汽車供應鏈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和協同。
為了促進中央計算平臺提速上車,4 月 19 日,德賽西威通過與高通、NVIDIA、德州儀器、芯馳、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眾多頭部半導體芯片供應商共創 ICP 生態圈,希望通過 ICPAurora 技術破局帶動產業鏈生態破局,加快提升從技術開發到商業落地的效率。
在汽車之心看來,當下變革時代,汽車產業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合作共生,擁抱合作伙伴,與生態鏈伙伴的深度協同協作,才能加速推動技術深度上的提升。
03、角逐智慧出行「第三空間」
汽車作為「第三空間」的發展比想象中更快。
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共同發力之下,傳統汽車不僅完成智能化革新,其單一的功能定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有溫度的移動出行「第三空間」。
特斯拉打造的「第三空間」是游戲座艙,馬斯克不遺余力地將 Steam 搬上車,不僅打響「第三空間」卡位戰,探索更多軟件付費服務的可能性,也是為了增加用戶黏性。
智能座艙作為「第三空間」的核心載體,車企都在不留余力的疊加功能體驗,目的就是想要在這場卡位戰中占據優勢。
例如,小鵬 G9 的 5D 座艙、理想 L9 的 4D 影音座艙,以及蔚來將 VR 搬上了汽車,打造車內「影院級的視聽享受」。
從硬件到軟件,從感知到交互,為了迎合車企在整車功能上做「加法」,供應商們的技術解決方案更是百花齊放。
如何「出圈」就成為零部件供應商面臨的本質問題。
舒適性、娛樂性、情感化等場景需求對于移動出行「第三空間」越來越重要。
這也意味著解決方案必須直擊用戶場景體驗的爽點。
在上海車展現場,德賽西威呈現了基于 Smart Solution 2.0 打造的智慧出行「第三空間」,其中親子互動、健康隨行和游戲娛樂模式成為現場觀眾體驗的熱點。
這也直接證明,未來汽車「第三空間」并不是單純的技術整合,而是一種智能服務體系,讓用戶在安全駕駛的基礎上,享受各類舒適的場景服務。
汽車之心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用戶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越來越強的同時,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所以單一的座艙娛樂功能只會曇花一現,成為不了用戶的剛需。
目前,以「Smart Solution」為核心的應用產品已經得到落地驗證,其真正價值就是幫助車企突破「第三空間」應用場景的想象瓶頸,從視、聽、觸、嗅、體感等方面,為用戶開拓新的場景體驗。
黃力坦言,「汽車進入電動智能時代,用戶需求在不同維度上持續細分,但場景是不變的核心主線。」
「智能化」重塑汽車產業鏈,是挑戰,也是機遇。
隨著智能汽車將進一步深入改變普通大眾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千人千面」的場景體驗需要以軟硬件深度匹配為基礎,而更強的中央控制和跨域融合能力將是「第三空間」技術發展主流趨勢。
根據 IHS Markit 的數據顯示,預計 2025 年中國汽車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將超過 1000 億元,在供給方和用戶推動下,智能座艙發展空間巨大。
短期來看,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展,智能座艙技術將會越來越智能化、個性化和人性化,同時也將會應用于更加多樣化的場景中。
長期來看,中國零部件廠商有機會在數字化轉型領域從跟隨者轉型成為先行者。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0110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