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和 暢
編 丨 秋 水
我國新能源汽車在7月坐了一次輿論的“過山車”。
7月3日,新能源汽車第2000萬輛下線,強化了我國汽車產業在科技改革浪潮中的先發優勢。但幸福的光環尚未褪去,7月下旬,新能源汽車就因為上海、鄭州等個別城市充電費用上漲,突然“不香了”。
據界面新聞報道,有消費者反饋,上海市中心某充電運營商在6月的收費標準還是1.4元/度,7月同時段的價格上漲到了2.1元/度,上浮比例達50%。另外,河南、浙江、廣東等部分地區的公共充電樁也出現不同程度漲幅。
對于充電漲價的原因,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表示,目前是用電負荷的一個高峰期,部分城市用電漲價屬于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但客觀上增加了新能源車主的用車成本。
廣州丹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重點完全認同張翔的觀點。
林重點對新能源行業觀察表示,車主的充電費用由電價和充電樁服務費構成,本輪漲價更多的是電價上漲,當然有些地方的服務費也進行了調整。“比如鄭州,以前充電服務費僅為0.1元/度,處于不良狀態,現在是恢復正常;深圳也從0.2元/度的服務費漲到了現在的0.3元/度以上。對于運營商來說,這是一個趨于健康的過程。”
圖/充電站
來源/林重點供圖
不過,林重點也指出,確實存在一些充電運營商“不合理”漲價,給新能源車主造成困擾,讓他“很生氣”。
“充電漲價”不應被放大
作為一名新能源車主,同時也是充電站的運營者,林重點更生氣的是,一些人在沒有調查的情況下,跟風大肆鼓吹“充電站行業黑心破壞市場”“新能源汽車用車成本低的時代過去了”“要收割韭菜了”等等。
林重點告訴新能源行業觀察,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價格目前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分為峰、平、谷時段,對應時段的電價再加上服務費就是車主的充電費用,跨度從幾角錢到尖峰電價的2元左右;另一種則是全天統一的電價加上服務費,一般為1元多。
“這兩種其實已存在多年,如果用尖峰時的充電價格和谷時充電價格做比較,那就容易制造充電焦慮了。”
圖/位置較好的充電站
來源/林重點供圖
事實上,如果在上海合生匯附近用充電平臺搜索公共充電樁,依然可以看到谷時0.79元/度、平時1.25元/度、峰時1.45元/度,當然,尖峰會超過2元/度,而周邊的其他充電站,價格幾乎相同。
這就意味著,新能源車主還是可以在上海充到“低價電”。
上海的特斯拉Model 3車主大偉就向新能源行業觀察展示了他最近4個月的充電賬單,月均在200元左右,并沒有明顯差別。
大偉是一名自由職業者,家里也沒有安裝家用充電樁,會到處充電,而每次的充電時間、地點、瓦數和充電品牌,全部是隨機的。“我不太注意充電的費用,更看重新能源汽車的科技感和舒適性,事實上,花費也低很多。”
廣東廣州的小朱則對新能源行業觀察表示,她家附近的快充站以前是0點以后0.74元/度(含服務費),現在則變成了0.52元/度(含服務費)。但是她的家用充電樁則微漲,7月的時候,0-8點是0.2987元/度,現在則是0.302元/度,“可能每個城市、每個地區都有所不同吧。”
所以正如張翔所說,充電漲價的畢竟是少數城市,且幅度多為30-40%,依此就說新能源汽車“不劃算”“不香了”,是不成立的。
而另一位業內資深人士也向新能源行業觀察表示,新能源汽車仍然具有環保、低碳的優勢,且電價上漲并非普遍現象。因此,消費者應該根據個人需求和實際情況來選擇是否購買新能源汽車。
充電站健康運營更重要
在產經觀察家、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看來,充電價格的階段性調整并不能否定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自然也不能阻擋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熱潮。“無論是從政策導向、產業趨勢、消費趨勢,還是產品的體驗和消費成本等綜合方面來看,新能源汽車仍然有著很大的優勢。”
丁少將同時表示,如果用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以及增長趨勢,和目前充電站的建設作比較,這個供需方面還是存在著不平衡。所以,從中長期來看,充電站還是一門有著高度商業化潛力的項目。
不過,丁少將也指出,目前很多充電站在運營上沒有做到精細化、收入模式比較單一,空間布局也不是很合理,所以就導致了一些充電站大打價格戰,出現大量虧損情況。
四川資陽市的鄧強就向新能源行業觀察表示,他在縣城建了兩個充電站,已經基本飽和了,但今年當地突然新增較多中等規模以上的充電站,明顯感覺競爭加大。“除了降價,我辦法不多。”鄧強明顯有些無奈。
圖/充電站
來源/李云龍供圖
云南紅河的充電站運營者李云龍也表示,自己在投資充電站的時候還是0.8-1.2元/度的行情,也預期2-3年收回成本,然而隨著更多投資者入局,大家都在“卷”服務費,比如今年一季度的時候,他的服務費只有0.15元/度。
“雖然服務費慢慢漲到了如今的0.3元/度,但按照目前的利潤,回本周期預估在5年左右,而考慮到充電樁的使用壽命在4-5年,還是有些難的。”李云龍表示,如果早知道行業如此“卷”,自己肯定是不會投資建站的。
對于“盲目”漲價的經營者,李云龍認為“他們是急了”。
“我和周邊開充電站的同僚都覺得,要靠充電站賺到錢,服務費應該在0.5元/度以上。”
這個觀點和林重點的判斷基本一致。
“以我的經驗,充電價格最合理的范圍應該是供電局電價加上0.4-0.5元/度的服務費。一方面,車主可以充到0.8元/度左右的谷時電價,或者1.2元/度左右的平時電價,用車成本比較合理;另一方面,充電站運營者有了0.4-0.5元/度的利潤,再搭配合理的充電量,就可以扭虧為盈。雙方互相理解,且相輔相成,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會越來越好。”林重點如是說。
顯然,這個盈利點是李云龍和林重點現階段尚不能企及的高度。所以,李云龍近期在籌劃一些周邊服務來增加收入。
這也正是丁少將對于充電站經營者的建議。丁少將就表示,他們可以增加一些洗車、餐飲、保險,或者其他和汽車出行相關的增值服務來彌補單一的收入渠道。
“總體來說,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大力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國家應該對它的充電電費給予優惠,另外,對于充電樁停車位的租金也要和普通停車位區別對待,減少充電站運營商的成本和壓力,讓新能源車主得到更大實惠。”張翔最后說到。
參考資料:
《大漲50%!為何電動車充電費越來越貴了?》,來源:界面新聞。
*題圖來源于新能源行業觀察。
*文中大偉、小朱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行業觀察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0805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