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業觀察(ID:XNYHYGC)原創
文 丨 馮 白
編 丨 和 暢
盡管消費者尚未感受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金九銀十”,但對于各大車企在智能駕駛等方面的明爭暗斗,全看在眼里。
9月21日,蔚來更是發布了包括芯片、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12項全棧技術,宣告了蔚來在打造智能汽車上的決心。
圖/蔚來首款自研激光雷達主控芯片“楊戩”
來源/新能源行業觀察拍攝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就曾表示,“電動化很重要,但智能化是贏得智能電動網聯汽車時代的核心之關鍵。”
“盡管進店看車的客戶大多是被展車外觀所吸引,但有購車意愿的客戶往往還是會進一步去了解智能駕駛的能力。”北京某商場內華為門店銷售向新能源行業觀察說道。
沒有人能逃過“真香”定律,即便是有著10年駕齡的燃油車車主菜菜亦如此。半年前,菜菜成為了一名新能源車主,坦言已被其智能駕駛功能所“折服”,“自動泊車和智能輔助駕駛是我平時用得比較多的,倒車比我自己做得都好。也因為這些智能駕駛功能,我更愿意開它自駕游了。”
顯然,新能源車企的智能化決戰已經打響。
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就認為,到了2025年,一輛車如果沒有智能化座艙和智能駕駛,客戶可能完全不會考慮買它。
換言之,在價格和銷量之余,智能化正成為車企競爭的核心陣地。
但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汽車是多產業、多技術協同融合發展的新物種,在技術、產品、場景、生態等層面深刻地影響和改變傳統汽車產業。當然,汽車產業的傳統認知正在被顛覆。
智能駕駛技術,或許對于消費者來說,只是體現在用戶體驗的提升上,但對于背后的企業甚至全產業而言,卻是一場復雜而深遠的技術變革。
在這場技術革新中,與之相關的車企和科技公司,都在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瘋狂輸出"。
不過,對于與智能化轉型直接相關的車企而言,基于不同的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哪種智能駕駛研發路線會是最優解,是自研,是外購,亦或是走定義需求供應商交付的“集成”路線?這是一個需要用時間去驗證價值的問題。
智能駕駛,兵家必爭之地
智能駕駛能夠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新戰場,一點也不讓人感到意外。
從市場格局來看,今年以來,我國汽車產銷同比穩定增長。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7月,我國汽車銷售達到1562.6萬輛,同比增長7.9%,在全球車市中占據約31%的市場份額。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452.6萬輛,同比增長41.7%,市場滲透率達29%。
另外,在“以低價促銷量”的競爭中,雖然“卷”價格能推動銷量增長,但是價格戰只會給汽車行業帶來增收不增利的怪狀。
今年1-7月,國內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為5.4%,汽車行業利潤率為4.9%,不及行業整體。特別在經過上半年的一系列價格戰后,今年7月,汽車行業在成本同比增長6%的背景下,利潤率同比下降了30%。
在低價策略失效之時,滿足用戶需求的智能化,則成了各大車企垂涎的轉型方向。
今年9月舉行的2023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表示,隨著全社會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廣泛布局和電動化、智能化技術提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內生動力將持續增強,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這樣的市場預期下,車企的競爭滲透到智能駕駛等各個領域。
“企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同理,在競爭激烈的智能駕駛領域,高端人才流動也在加速,今年尤甚。地平線前智能駕駛研發總監廖杰入職比亞迪,原小鵬汽車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加盟英偉達,同時,上汽研發總院首席科學家金杰盂博士被爆離職,等等。
而這種行業內高端人才的流動,在業內人士張遠程看來,在將來只會成為常態化。“智能駕駛技術將是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市場潛力巨大,業內頂尖的技術專家是企業的核心資產,要想在競爭激烈市場中搶占先機,高端人才的搶奪也不可或缺。”
車企重倉押寶智能駕駛,并非僅僅體現在人員流動上。
在今年4月,攜理想L7、L8和L9亮相2023上海車展的理想汽車,還發布了“雙能戰略”,表示將在“智能”和“電能”全面發力。其中的“智能”方面,便是理想AD Max 3.0的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將于第二季度內開啟推送,并于年底前完成100個城市的落地推送。
圖/理想展臺 L9
來源/新能源行業觀察拍攝
同樣開啟內測城市領航輔助的還有蔚來。7月1日,蔚來宣布,伴隨Banyan 2.0.0 CN版本的發布,NOP+增強領航輔助Beta版將升級為正式版并開啟訂閱,這是基于第二代技術平臺打造的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場景下點到點的輔助駕駛體驗。
此外,小鵬汽車、AITO問界和阿維塔等車企,也在多個城市陸續開通了城市領航輔助駕駛。
當然,政策的推動,也加快了高階智能駕駛的示范和運行。工信部已經啟動了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試點,并支持有條件的L3級自動駕駛和更高級別的商業化應用。
同時,智駕市場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大爆發期,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L2輔助駕駛車輛批發量已達到82.6萬輛,保守估計全年可能達到320-350萬輛。另外,在今年僅考慮高階智能駕駛(包括高速NOA和城市NOA)的新車銷量,預計將達到80-100萬輛。
自研雖好,阻力不少
智能化的發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同質化愈發嚴重的大背景下,智能化將成為各車企作出產品差異化的關鍵。
中信證券研究發布報告稱,國內智能駕駛市場正迎來技術、商業化和政策三大拐點,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年初陸續兌現,引領新一輪市場行情。其中,深耕高階智駕功能并以此為差異化賣點的車企,將是新增市場蛋糕的所有者、分配者。
由此便帶來了“蛋糕分配”的新問題,智能駕駛技術應該由哪方提供?
市面上就此事的解決方案主要有兩種,自研和外購。二者合一的“集成方案”也存在,但在張遠程看來,集成方案更像是一個偽命題,“車企定義需求,由供應商交付,看似各司其職很完美,但做產品最難的是定義需求,期間所耗成本甚至是最高。”
小米CEO雷軍在接受央視采 訪時曾直言,“硬件工業大量的技術門檻和技術積累,最后都是用芯片形式來體現。”同理,在智能駕駛系統中,芯片便是底層技術。
市場上雖然已經有可供選擇的智能駕駛芯片,但大都為通用芯片或者小算力芯片,并不一定完全滿足車企需求。在自動駕駛計算芯片開發企業工作過的楊鑫向新能源行業觀察表示,服務智能駕駛行業實則也并非易事。
“不同的車廠對于路徑規劃和功能要求,極具差異化。所以當初我們和車企的合作,都是客戶采購我們生產的芯片,之后基于我們提供的算法自行完成差異化部分。也有的車企要求比較高,那我們就會選擇直接和對方合作進行差異化定制。”楊鑫表示,這幾年,頭部車企基本都選擇了芯片自研而不是外購,“和通用芯片相比,自研芯片顯然更能滿足車企的需求。”
“自研芯片能夠將數據與自研算法兼容,結合整車同步開發,可以更好將產品功能落地,在研發順利前提下能夠提高研發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也能進一步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楊鑫補充說,更關鍵一點還在于,自研智能駕駛技術相當于掌握了核心技術,車企便不用擔心會淪為科技公司的硬件代工廠。
自研芯片的好處,毋庸贅述,然而,阻力也不少。
“智能駕駛技術不單單是自研芯片的問題,還涉及計算機視覺、傳感器技術、控制系統等多方面技術,對車企研發團隊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是個不少挑戰。”楊鑫還向新能源行業觀察強調,自研能提高效率不假,但前提是建立在研發順利基礎之上,如若研發稍有波折,便會產生大量無謂的研發投入。
同時,研發工作成果難以量化,市場價值難以衡量。但能夠肯定的是,資金是智能駕駛技術研發中不可或缺的“糧草彈藥”。
以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知行科技的數據為例,該公司以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為核心業務,招股書數據顯示,知行科技最近三年的研發投入共計2.03億元,且在2022年時公司員工數量約200人。換言之,一個200人規模的團隊,三年時間研發總投入2億元,是自研自動駕駛域控所要支付的“門票”。
甚至,這些最基本的“研發投入”可能全都打了水漂。畢竟,軟件研發對于硬件車企而言,的確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特別對于以整合出名的傳統主機廠而言,難以追趕智能駕駛的趨勢和潮流。
早在2022年年底,大眾汽車便因為軟件自研受挫,宣布旗下軟件公司CARIAD將與地平線成立合資企業,以此來和軟件公司實現深度捆綁。
主機廠和供應商合作在業內也非新鮮事。
面對智能電動車這片新藍海,百度、騰訊、蘋果、高通、英偉達等科技企業跨界而來,以謀占據更核心的位置。
軟硬件公司之間的合作也愈發頻繁。與華為合作的主機廠有長安汽車、比亞迪、廣汽集團等國內主流車企。吉利則是今年8月再次和百度攜手,并發布了“極越”品牌。
此外,自2023年以來,便有多家車企和經緯恒潤、東軟睿馳、知行科技、大疆車載等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進行合作,以替代或改進其原有的智能駕駛技術。其中知行科技,在2022年,便有超96%收入來自于吉利。根據知行科技招股書信息,吉利旗下極氪001智能駕駛域搭載的,便是知行科技和Mobileye合作的Supervision系統。
甚至,一些科技企業負責人也在公眾場合,直白地對車企自研自動駕駛表示“不看好”。
如百度集團副總裁、智能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儲瑞松曾直言,“車企研發自動駕駛的目的如果是為了搞清楚原理,判斷哪家供應商的產品方案靠譜的話,這種研究要系統地做。如果研究目的是為了量產,我會善意提醒車企特別是其負責人,這種自研要做到安全、智能、體驗好的量產,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圖/百度智能駕駛平臺-ACU
來源/新能源行業觀察拍攝
即便如此,諸如通用和埃安等車企,為了掌握自己的“靈魂”,放棄了蘋果、華為等科技企業的深度融合。
上半場電動化的趨勢現已清晰,但下半場智能化的競爭才剛剛開始。“車魂”之爭,歸根結底,還是利益之爭。
寫在最后
不可否認,汽車行業正加速駛向智能駕駛時代,如此一來,勢必將重構汽車零部件供應體系。
其中,是選擇全棧自研“做大做強”,還是選擇外購淪為“硬件代工廠”,究竟最佳方案是哪個,自然是需要車企和科技公司合力給出答案。
但可肯定的是,對于車企來說,無論自研與否,全棧可控都是底線。而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安全和便捷無疑更重要。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文中菜菜、張遠程、楊鑫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行業觀察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1056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