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車圈最大的瓜知道是什么嗎?
當然是華為與長安的合作!
這是個以“千億”為計量單位的大交易,新能源汽車行業格局將會發生不小的變化。
那么,那些準備入場的新玩家,例如小米,會受到什么影響呢?
1、華為提供了什么機會?
華為與長安的合作,內容其實并不復雜。
華為設一個目標公司,把與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車云、AR-HUD、智能車燈等有關的技術、資產和人員注入目標公司,然后開放股權融資合作,長安是第一個入股的。
通過這樣的動作,華為再次告訴同行:我不造車,歡迎合作。
而且,既然分拆了汽車業務,華為的供貨目標應該不會再局限于各種“X界”,而是向全行業開放。
對那些已經砸下了大筆資金搞研發的廠商來說,華為的這個操作,讓它們有點為難,拼技術拼不過,放下自己的東西加入華為,又有點舍不得。
但對那些新入局的廠商來說,這卻是一次機會,例如小米。
2、小米能否借道一下?
小米造車的新聞這段時間非常多,這是一貫的小米作風。
網上關于小米造車進度的新聞,七七八八,真假難辨,但有一點一直是有疑問的,小米手中真有多少超越同行的技術呢?
看上去應該不多,不然它不會把后備廂專利當作重點來宣傳。
但如果僅僅是達到行業平均水平,沒有“卷”的能力的話,對小米來說也很不利。
采用華為的成熟解決方案,或許是一條路。
華為新設的這個目標公司,除了動力電池之外,其它的基本都能提供,技術水平就不用多說了吧?
小米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大概率不會用鴻蒙,但在智能駕駛等領域,它卻可以直接采用華為方案,一來可以節省大筆開發成本,二來可以加快新車投放速度。
華為一開始也是用的安卓系統,但這并不妨礙它推出鴻蒙;小米不管有什么雄心壯志,先活下來都是第一目標。
3、是助力還是阻力?
小米在營銷上的最成功之處就在于:它讓很多人認為,小米跟華為是一個體量的公司。
如果加入華為的朋友圈,商業和技術上當然是可行的,但可能會遇到一個“人設崩塌”的問題:說好的跟華為勢均力敵呢?
如果不用華為的零部件,小米需要正面迎戰大量“華為系”車型。
小米也能找到其它供應商,但效果上可能要差不少,性能上也無法保證。
對小米來說,它在短時間內掌握核心技術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時勢又迫使它必須造出足夠驚艷的車。
華為可以讓小米“造好車”,但用華為,會丟掉“靈魂”;其它供應商可以讓小米造出車,但可能會缺少競爭力。
要知道,現在新能源淘汰賽已經開始,留給小米試錯的機會并不多,留給小米的時間區間也不長。
華為車BU分拆,是“助力”還是“阻力”,全在小米一念之間。
結束語:
在加不加入華為朋友圈這個問題上,小米可能會猶豫一段時間,手里技術不多,面對行業格局變化時就沒那么從容。但假如,小米真的出了一款包含華為零部件的車,你會覺得出乎意料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二師兄玩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1403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