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祥威
編輯 |德新
今年起,新能源汽車競爭強度明顯再上一個臺階。
華為主導下的問界強勢逆襲,雷軍親自坐鎮的小米汽車在發布后斬獲豐厚的大定訂單,給其它汽車品牌帶來壓力。3月末,在小米發布會前幾日,極越在北京舉辦AI Day活動。這場活動上,極越CEO夏一平也與媒體就銷量、競爭格局、大模型技術等展開溝通。
作為與小米汽車差不多同時期進場的選手,極越同樣有著互聯網大廠背景。極越始于百度造車,吉利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加持。2021年3月,百度旗下「集度」注冊成立,由夏一平主導。直到去年8月,集度更名為極越,成為吉利控股旗下高端智能汽車機器人品牌。
極越01作為品牌旗下首款新車,基于吉利浩瀚平臺打造,智能化由百度這一后援強力支持。無論是整車電子電氣架構,還是智能化技術,均能與特斯拉等頭部玩家一較高下。
不過,極越的品牌認知度,明顯不敵進場更早的特斯拉,與擅長營銷的小米也差點意思。
夏一平在反思銷量情況時稱,「作為一個新的品牌、新的品類產品,當一個用戶進入我們門店的時候,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我要買車,而是這個品牌是什么牌子,能不能相信,這是我們要去解決的問題。」
在今年的價格戰主基調下,極越既要補齊品牌等短板,還要將手中的智能化王牌打出去。
去年11月,極越01開始向首批用戶進行交付,至今已有近半年時間,銷量大概為數千臺級別。
溝通會上,夏一平對過去幾個月銷售工作進行了反思。比如,前期目標用戶不夠精準,品牌相對比較年輕,正處于認知建立的過程等等。
對于一個新的汽車品牌,車企通常會投入幾個月甚至超過一年時間進行推廣。到發布新車時,還要經歷亮相、發布、上市等多個環節,如此才能讓用戶對品牌產生一定的認知。
從集度更名為極越,前期的品牌建立工作中斷,對極越的影響不小。
好在,極越01的長項是智能化,智駕功能基于純視覺技術,智能座艙語音交互基于百度AI大模型,在智能化維度,極越可以與特斯拉、小鵬等一較高下。
「當把車賣給非目標群體的時候,會發現很困難,當我們把車賣給科技愛好者的時候,甚至都不用介紹車的優勢,消費者就會買單。」夏一平說。
當下,極越正在對品牌和營銷環節進行補課。
夏一平經常跑在一線,也會到銷售門店參與賣車,和用戶進行交流。通過這一舉措,更容易了解用戶真正需要什么,以及戰略落地時是否到位。
他認為,在品牌認知建立初期,應該把多把用戶帶上車,通過賣場景、賣體驗來促進銷售,而不是簡單的向用戶介紹配置。自今年1月起,極越還加大了直播投入,夏一平會參與到直播中來。
整體上,極越的銷售團隊正在進行變革,實現組織迅速迭代。
這一點與蔚來類似。
今年蔚來沒有新車,更多地會推出換代改款車型,剩下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做好銷售。李斌已經擴張了銷售團隊,自己也會參與直播賣車。
汽車掌門人從幕后走向臺前,緊盯銷量環節,說明競爭正在加劇,企業希望將品牌宣傳力度最大化,以最終實現銷量增長。
夏一平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還是有機會的,請各位拭目以待,相信極越不會讓大家失望。」
信心背后,底氣或許源自極越擅長的智能化。
新能源汽車素有上下半場之說。在夏一平看來,三電技術發展今年可能已經走到盡頭,電池、充電、電機趨于同質化,想拉開差距幾乎不再可能。要真正實現突破贏得市場,更多比拼的是智駕能力的高低,以及智能化體驗的優劣。
極越是國內極少數的可以支持整車SOA的公司,擁有全車冗余環路的千兆以太網作為骨干網絡,承載AI能力,實現全域融通、端云融通的整車電子電氣架構。
夏一平表示,智能汽車的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是軟件架構和電子架構,在這些方面,極越領先行業兩代到三代。
在智能駕駛領域,極越選擇了與特斯拉類似的純視覺技術路線。純視覺對技術的挑戰更大,主流智駕玩家的方案中仍帶有激光雷達,純視覺方案大概率在今年新推出的車型上才會看到。
從用戶體驗層面看,極越PPA(Point to Point Autonomous Driving)現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個城市。可使用范圍的覆蓋率方面,一線城市的滲透率達到90%以上。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用戶每天開100公里,接近50%會使用智駕PPA。
夏一平認為,「到今年年底,頭部的智駕駕駛玩家和第二梯隊就會拉開巨大的差距,因為AI數據迭代的飛輪一旦起來之后,成長是非常快的,不給后來者超越的機會。」
智駕的純視覺技術離不開百度的支持。純視覺是百度最早為L4智駕而開發,對場景的算力要求比較高,而且已經歷9000多萬公里里程的安全無事故運營,為純視覺奠定了基礎。
大模型方面,極越早在2021年也就是成立初期,就開始規劃和部署AI大模型。
得益于百度的視覺大模型VTA(Vision Takes All),可以具備目標檢測、實時建圖、時序跟蹤、場景的閱讀理解能力四大核心能力,支持共101類建圖場景,基本上覆蓋100%的道路元素。
視覺大模型的建圖精度達到厘米級,可以更敏捷地對發生的事件做決策,也能進行端到端地推理和執行。比如,在復雜的路口道路構建情況下,系統可以完全重建路口,而不是靠模型一個個訓練再進行串接。
極越的策略是,云端訓練、端側部署,然后再在端側進行優化,盡量減少對網絡的信賴,以實現高性能和低延遲。
目前,極越的智駕計算擁有2.2 EFLOPS的云端GPU 算力,全年AI模型迭代次數達到324次,基本平均每天就有一個模型上車。
夏一平表示,「應用于汽車上的大模型,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上車體驗,極越的大模型上車體驗在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做得是最好的。比如最新的1.4.0版本功能,目前市場上是看不到第二家的。」
當下,新能源汽車的淘汰賽已經上演,開年的高合汽車停擺便是佐證。何小鵬在內部信中直言,「今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賽的第一年。」
加上比亞迪率先發起價格戰,華為和小米汽車等巨頭進場,市場終極格局再度充滿變數。在這一背景下,極越要盡快補齊品牌認知度不高的短板,同時必須將已有的技術優勢轉化為銷量。
作為一家科技屬性背景濃厚的公司,極越的定位是汽車機器人,從開始就將汽車作為一種機器人來打造。
夏一平認為,從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看,AI大模型和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不僅僅給汽車產業帶來新的改變,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也會有促進作用。
汽車機器人是未來通用人工智能的一個必備場景,汽車就是一 個在道路上行走的機器人。上面提到的整車SOA、智駕、語音交互等技術優勢,可以理解為汽車機器人的底層能力,
如今,圍繞汽車機器人的技術優勢正促進銷量的達成。
以智駕為例,夏一平認為,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接受度在提升,通過在一線門店的觀察來看,越來越多的用戶主動購買帶有智駕功能的車。
「科技的發展是不會倒退的,包括現在的AI技術發展,GPT大模型,以及整個AGI發展,這些技術的發展將非常有效的推動整個智駕的飛速發展。我覺得時代不會倒流,科技也不會倒流。」他說。
新能源汽車發展到2024年,場上的玩家已經無法僅靠某個長板活下來,這是一場綜合實力的比拼。極越很清楚自身的長項,也已經洞察到銷量問題背后的短板,行動正當其時。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HiEV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2562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