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前瞻(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文 丨和 暢
編 丨馬 路
經過10年堅決有力的發展,我國的新能源車產業完成換道超越,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中國經驗”。
但歐美國家在鋰電技術和市場份額落后的情況下,不僅放緩了新能源的進程,還試圖通過保護主義和單邊措施,為全球低碳轉型設置“障礙”。
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實現多方共贏,聚力發展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了問題的關鍵點。
近日,在香港舉辦的首屆“世界合一論壇”上,寧德時代董事長、總經理曾毓群提出了以“開放式創新”推動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讓業界眼前一亮。
所謂“開放式創新”,其實就是寧德時代與伙伴和友商分享技術的一種商業模式,即LRS模式(授權、支持和服務模式)。
通過共享,寧德時代可獲得部分授權費,而其他企業則可使用寧德時代先進的鋰電技術,迅速打開市場,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科技平權,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顯然,寧德時代這步棋,一舉多得,也體現出真正的世界級企業的格局與情懷。
得益于多年的投入和布局,我國已打通了電動汽車整車、原材料、零部件、系統總成及制造裝備、基礎設施等關鍵環節,擁有世界一流的汽車供應鏈體系。
尤其是在電動汽車的心臟——電池方面,我國擁有寧德時代等一大批實力強勁的公司,它們合力為我國電動汽車的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來源/視覺中國
公安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041萬輛,占汽車總量的6.07%。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1552萬輛,占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76.04%。
業內專家認為,我國有望在2025年實現新能源車普及率達到50%,比原計劃整整提前10年。
事實上,按照此前的規劃,在擁抱新能源車的力度上,美國和歐洲國家比我國更為激進。其中,美國環保署最初的建議是,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占汽車總銷量的60%;歐盟更是以2035年為期限,禁售內燃機汽車,全面轉向電動化。
但礙于鋰電池技術落后、產能不足,本土的新能源車競爭力偏弱,甚至被戲稱為“雜牌車”。也因為燃油車領域的霸主企業未在新能源領域討到好處,普及電動化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雖然沒有停止,但也并未更進一步。
而為了鼓勵和扶持本土車企和鋰電企業,美國和歐洲也出臺了相關法案,比如美國在2022年簽署的《通脹削減法案》。“法案”內容顯示,2024年開始,從中國生產的電池組件出口美國應用到清潔能源汽車上將無法獲得消費者購買補貼;而從2025年開始,中國生產的鋰、鎳、鈷、石墨等關鍵礦物出口美國應用到清潔能源汽車上將無法獲得消費者購買補貼。
試想一下,一輛3萬余美元的新能源車,如果消費者拿不到7500美元的補貼,大概率是不會選購的。
同樣,法國等國家也決定將特斯拉Model 3等中國生產電池的電動汽車,排除在5000至7000歐元的補貼對象之外。
這顯然會減緩新能源車的推廣,與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背道而馳。
寧德時代作為全球最大的電池企業,適時推出了LRS模式,將自己的最新技術共享給合作伙伴,甚至是歐洲的競爭對手。此舉顯然會快速抬高歐美企業的技術水平線,極大限度節約其研發的時間和財力,增強產品競爭力。
據悉,該模式已經在寧德時代和福特的電池廠項目上落實了。除了福特外,寧德時代正與歐美約10-20家汽車制造商就類似模式進行談判。
毫無疑問,LRS模式作為一種共享、創新的商業模式,符合更多車企的利益,自然會極大限度調動其推廣新能源車的積極性,為人類持續性發展貢獻力量。
在人類經濟社會的進程中,越來越多偉大的企業“玩”起了共享經濟,將自己的領先科技免費分享,普惠消費者的同時,實現利益最大化。
安卓系統之于谷歌公司就是一個很典型案例。
眾所周知,安卓系統不僅是免費的,還開放了源代碼。所以,所有的開發者和供應商都可以隨意更改、再創新,生成更多的實用功能或者應用,讓廣大消費者享受到科技平權。
隨著用戶基數和影響力的不斷增大,谷歌通過廣告、Google Play的訂閱服務和應用授權等形式,賺得盆滿缽滿。
在電動汽車領域,特斯拉無疑充當了谷歌的角色。2014年,成立了11年的特斯拉決定向全球開放300多項專利技術,涵蓋了動力總成、電控技術、電池管理技術等全部的核心技術。
來源/視覺中國
事實證明,蔚小理、寶馬和比亞迪都借鑒或使用了特斯拉的專利技術。
如今,蔚小理等新能源車企也是該領域10年左右的老兵,年銷量從14萬輛到37萬輛不等,市值從72億美元到321億美元不等,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標桿企業。
而我國已成為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全球去年共銷售了1465萬輛新能源車,主要國家滲透率平均超過16%。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體驗到電動汽車優秀的駕乘體驗和經濟實惠,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環保出行讓世界少了一點碳,多了一抹綠。
構建更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踐行綠色低碳發展,顯然是特斯拉開放專利的目的之一。
而另一方面,特斯拉也在迅速發展的新能源賽道上,名利雙收。特斯拉2023年全年交付量超過180萬輛;總營收達到了967.7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22億元),同比增幅19%;截至北京時間2024年3月29日,特斯拉的總市值為5599億美元,仍然穩坐全球新能源頭把交椅。
作為特斯拉的核心供應商、鋰電領域的絕對王者,寧德時代如今已經將LRS模式帶到全球,就是希望合作伙伴和友商都能直接用到全球最領先的鋰電技術,打破技術發展不均衡的桎梏,提高全球電動汽車的核心競爭力,讓更廣大的消費者享受到科技平權。
寧德時代最核心的技術就是高比能技術、長壽命技術、超快充技術和真安全技術等。通俗來說,寧德時代的電池續航更遠、充電更快、耐用還安全。
以小米SU7 Pro版搭載的神行電池為例,它體積成組效率達到77.8%,能量密度提升10%,續航可達800 km;作為首款在磷酸鐵鋰材料上實現4C充電的超充電池,神行電池快充模式下僅需10分鐘即可充滿80%電量。
當然,沒有安全做基礎,一切性能都是無意義的。在寧德時代業界獨有的燈塔工廠和極限制造體系下,寧德時代電池的單體電芯失效率為十億分之一,不僅用航天級安全電池守護每個家庭,對于GWh級別(約需要100-150萬顆電芯)的儲能電站,也是呵護有加。
作為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鋰電只有被越多地使用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工業生產中去,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自然會相應減少,能源的綠色轉型就會更進一步。
以“地球十字路口——投資創新,迎接可持續未來”為主題的首屆世界合一論壇近日在香港舉辦。論壇旨在通過深入探討實施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
事實上,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地球主題論壇在世界各地舉辦。原因只有一個,即全人類生存的環境正在越來越差。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地表溫度、海洋熱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極海冰面積和冰川消融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紀錄。
雖然造成此等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類對于傳統能源的大肆開采和消耗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傳統能源如煤炭、石油等,不僅會生產出大量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更重要的是,它們是非可再生化石能源。過度開發和利用只會加劇資源的耗竭速度,造成生態系統不可挽救的嚴重后果。
顯然,在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清潔、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能、風能和鋰電等越來越受到各界重視,也被廣泛地應用在了千家萬戶和各行各業。
儲能是能源變革和電力轉型的關鍵環節,也是寧德時代不斷發力的領域。2023年,寧德時代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市場份額達到40%,連續3年蟬聯世界第一。
在海外市場方面,寧德時代助力Nextera實現1.8GWh規模的全球最大光儲單體項目并網;為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交付6.4GWh規模的全球最大儲能項目群;為西澳電力公司Synergy交付3.8GWh規模的澳洲最大獨立儲能項目。
寧德時代財報顯示,2023年,儲能電池板塊實現了599.01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33.17%。
如今,寧德時代的LRS模式將高效解決全球新能源車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有理由相信,未來幾年,全球的新能源車發展將步入既定軌道,甚至跑出加速度。而在儲能領域,“寧德時代”儲能電池也將遍布全球,助力人們用上清潔電力資源。
寧德時代不僅共享著前沿技術,創新出多方共贏的生意模式,還在積極推進多方合作,比如有礦石的資源方、市場方和技術方。
曾毓群就在媒體采 訪中表示,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希望寧德時代去當地買礦,加工成電池材料,并生產出電池;有市場的地區,比如歐洲,又希望寧德時代的電池100%在歐洲生產;而對于寧德時代來說,自然是希望在買到原礦石,在國內生產出電池,銷往有市場的地區,實現最大化利益。
如何解決三方僵持不下的局面,曾毓群試著給出了“433”的利益分配方案。“這樣人類不僅能夠締結成命運共同體,還能夠大力發展電動化、智能化,應對氣候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倡導“綠色循環經濟”的新能源大廠,寧德時代早在2023年4月就發布了“2025年實現核心運營碳中和,2035年實現價值鏈碳中和”的零碳戰略。如今的寧德時代,不僅是鋰電最大的生產商,更是全球最大的電池回收商。
來源/視覺中國
曾毓群在2024冬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寧德時代對鎳、鈷和錳的回收率達到了99.6%,對鋰的回收利用率也高達91%。這就意味著,一塊廢舊電池在寧德時代的“妙手”下,幾乎就是一塊新電池。
更讓人振奮的是,2023年,寧德時代在中國進行了高達10萬次的廢舊電池回收,而這些回收的電池,成功再利用了13000噸碳酸鋰。
顯然,在寧德時代的生態體系下,不管是動力電池還是儲能電池,都是寧德時代面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核心武器。現在,寧德時代向全世界敞開胸懷,共享最新科技,就是希望聚眾之力,為人類贏得更適宜的生存環境。
*題圖及文內配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行業觀察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2572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