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重慶召開的汽車論壇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呼吁“停止內卷,油電同權”。一時引起媒體爭論不休,支持者認為曾總仗義執言,說出了汽車從業者的心聲,有利于行業長期穩健發展。反對者則認為隨著廣汽集團的兩大利潤奶牛-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銷量萎靡,老曾這是競爭不過了,開始向國家訴苦了。
我無法確認曾總是否處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才發出上述呼吁,但是無論從汽車行業的長遠發展來看,還是從“穩增長,穩就業”這樣更高的層面來看,“停止內卷,油電同權”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尤其是愈演愈烈的行業內卷已經迫使主機廠放松了對汽車質量管控,而汽車品質下滑會嚴重威脅駕駛者和乘客的生命安全,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消費者每買一輛內卷車,就離懸崖邊更近了一步。
2008年,三鹿事件爆發,相信很多家長還記憶尤深。雖然表面上看是三鹿董事長及高管們利欲熏心,沒有道德底線造成的,但是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不一樣的味道。當時的涉事企業遠不止三鹿一家,眾多奶粉廠家為了打價格戰,極限壓低牛奶收購價格,奶農迫于無奈只好造假。三鹿不造假,也會有別的企業造假。當然,我這里并不是要為三鹿開脫罪責,整個事件中,三鹿等企業有責任,監管部門有責任,消費者呢,其實也有責任。如果不是消費者一味地追求低價,就沒有造假者的生存空間。當時一袋400克的三鹿奶粉只要18元,一般情況下可以沖兌7斤奶,這已經比市場上賣的鮮奶還要便宜了。面包比面粉還便宜,你敢吃嗎?所以不是消費者沒有辨別能力,而是貪小便宜的心態作怪,結果一幕幕食品安全的悲劇不斷上演。
沒有想到十幾年后,食品行業的內卷居然也蔓延到了汽車行業。大概從2020年左右各大主機廠就能開始卷配置,卷技術,卷價格,甚至主機廠的老板也開始卷流量。大家不關注汽車的安全,也不關注能源效率,反而攀比誰的屏幕更大,誰有彩電冰箱大沙發。表面上,競爭有利于消費者,消費者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產品,但是前提是有序的競爭。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已經把很多企業逼到了破產的邊緣,甚至有些車企喊出“電比油低”,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電車的成本比油車高,那如何做到“電比油低”?除了壓榨下游供應商,別無他法。
動輒20%-30%的年度降價,這些壓力勢必要傳導給下級供應商,供應商要么配合主機廠降價,要么被主機廠踢出局。供應商不是慈善機構,也要賺錢養家糊口,既想不被踢出局,還想稍微賺點,唯一的辦法就是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很多主機廠不是不知道下級供應商以次充好的行為,但是它們也沒有辦法,因為它知道給供應商的采購價格根本不足以生產一個質量合格的零件。就算換了這家供應商,只要采購價格不變,下家供應商還會這么干。
今天汽車行業的內卷和價格戰讓我再次嗅到了毒奶粉的味道。毒奶粉吃一次兩次變不成大頭娃娃,但是汽車出一次差錯,可能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鐘聲無常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3781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