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特斯拉官宣將于明年第一季度在國內推出FSD,目前只待監管部門批準。
2016年,特斯拉開啟了智駕付費的先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汽車商業模式,引發國內無數車爭相效仿。然而時至今日,智駕付費模式依然沒有形成閉環。
有人統計特斯拉FSD開通率歷史數據如下:
根據 Marklines 數據,截至 2023 年 2 月底,北美特斯拉保有量約為 185 萬,對應滲透率達到 22%。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是2023年四季度才對外推送FSD v12的測試版本。有小道消息稱,特斯拉FSD v12推送以來開通率為20%左右。(特斯拉官方從未公布FSD的歷史數據,都是個人或機構研究者從各個渠道整理發布)也就是說,v12并沒有對開通率產生太多促進。
國內車企這方面的數據更是無從查起,一個很直觀的原因是開通率太低。當用戶的付費意愿持續無法打開,智駕付費也開始承擔新的角色。
產品不成熟 用戶付費意愿低
特斯拉之外,國內車企在智駕上基本分為兩派:一派是完全免費,代表車企是小鵬、理想等。這其中,二者又有區別,有業內人士稱,理想的智駕免費其實是折算在車價里,相當于剝奪了用戶的選擇權,強行教育用戶接受這一做法。而小鵬為了普及智駕,甚至賠本賺吆喝,因為它是這個領域的先行者,一旦智駕普及,它也將會是最大受益者。
大部分車企走的是付費路線,可以選擇年、季、月等方式付費訂閱。代表車企是華為系,蔚來等。主流車企的智駕付費情況如下:
“并不是不愿意付費,而是現階段體驗確實太差,免費的話還能偶爾感受一下,用的也不多,付費就沒必要了。”
一位4年電動汽車老用戶(最早買過特斯拉,后來又換了國產新勢力車型)告訴《圓周智行》,現階段不愿意為智駕付費的原因主要是體驗太差。他也表示,如果技術體驗都足夠好的話,可以考慮付費的情況。
根據《圓周智行》用戶調研數據統計,消費者對智駕付費的意愿并不高,根本原因是智駕產品技術還不成熟,大家認為不值得。
另外一個容易被車企忽略的原因是,很多車企的高階智駕功能近期才推出,還處于免費期,沒到付費的時間點,比如蔚來汽車的NOP+功能,可以實現高速和城區領航駕駛,該功能剛推出半年,蔚來給這項功能的優惠是一年的免費體驗,之后才會收費。最近上市的領克甚至給出了5年的免費使用期。
智駕付費遲遲打不開銷路,很多企業不得不采取降價促銷的方式。起初,華為智駕買斷價格是3.6萬元。今年6月30日,華為將其ADS(乾崑智駕)高階功能包限時優惠價格調整為3萬元,相比原價降低了6000元。有效期為2024年7月1日—12月31日。
智駕付費正在成為一種促銷手段
智駕產品不成熟但又強行收費的模式正在成為用戶購車的負擔。很多車企標配硬件,但軟件能力一般,并沒有達到讓用戶愿意付費的狀態,有車企把軟硬件一體化折算在車價里,強行讓用戶接受;另一種是標配硬件,價格折算在車價里,但是軟件需要用戶付費,這又增加了用戶的選擇困難。硬件的錢已經付了,不開通軟件覺得有點虧;開通的話體驗又非常糟糕,基本不常用,又覺得有點虧。
從手機和互聯網領域來看,用戶付費并不算是什么新的商業模式,最基礎的手機流量付費,互聯網各種會員,看劇付費等,這種模式已經非常普遍。
有觀點認為,汽車作為傳統交通工具,有其特殊性。智駕付費本質上是對汽車商業模式的顛覆。傳統內燃機時代,車企主要通過硬件和售后服務獲得利潤。隨著汽車越來越電子化,軟件化程度越來越高,催生了新的軟件付費的商業模式,但消費者的思維還沒轉變過來,認為買車已經付了費用,不應該二次付費。但這個說法被蔚來汽車給證偽了。
與智駕付費一樣,蔚來換電BAAS方案本質上也是把資產剝離付費的情況。但接受度還算不錯。
蔚來2020年8月推出BaaS方案,截至2024年3月已經服務超過10萬名用戶。蔚來BaaS方案在3月份進行調整降價:標準續航電池包租用服務費:728元/月;長續航電池包租用服務費:1128元/月
今年4月,蔚來公布了廣州地區的訂單情況,數據顯示該月廣州共計收到超過1100張訂單,而選擇電池租用方案的用戶比例達91%,成績十分亮眼。
這就說明并不是用戶不愿意接受付費模式,根本原因還是產品體驗沒做好。
顯然,不少車企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讓智駕承擔新的角色,首當其沖的就是,智駕付費作為一個促銷手段。很多車企在新品上市時都會給出一項優惠政策,在限定日期內下單,智駕享受一定的免費政策。領克Z10除了買斷政策之外還提供5年的免費使用期。華為系,極氪,阿維塔等新品上市時也都給出了智駕產品限時免費或者優惠的策略以刺激消費。但有不少消費者反饋,如果智駕產品本身的體驗不好,對用戶的吸引力并不大。
另一方面,智駕也承載了車企拉高品牌形象的作用。中國智能電動汽車正處于集體沖擊高端的檔口,高階智駕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抓手,盡管產品并不成熟,但是大家都以高階智駕作為宣傳口徑,以此標榜高端。
在技術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車企有必要重新思考付費的必要性,為什么不把政策搞得敞亮一些,直接免費(這里指的并不是將成本折算在價格里的方式),等到技術真正成熟,再采取付費的方式會不會更好一些。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圓周智行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4520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