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國正式頒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提出利用三十年時間將我國從制造大國發展成為制造強國。而在工信部發布的具體目標當中,也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掌握智能輔助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初步建立智能網絡汽車自主研發體系及生產配套體系,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建立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及產業群,基本完成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那么伴隨著汽車電動化、網聯化的還必須要有智能化,在6月17日中國汽車高新技術發展國際論壇上,政府官員、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專門就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狀況、關鍵部件智能化的技術要求、智能化在新能源車上的應用等議題進行了演講和探討。
2015中國汽車高新技術發展國際論壇
智能汽車將超越汽車的概念
對于智能汽車,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吳忠澤認為,智能汽車是搭載了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并且融合了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具備了復雜環境的感知,智能化決策和自動化控制的功能。
那么,智能汽車能為我們帶來怎樣的交通未來?業內普遍的看法是,智能汽車將引領智能交通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智能汽車能使得車輛和外部的節點之間,實現信息的共享和控制的協同,實現了零傷亡,零擁堵,達到安全、高效、節能行駛的下一代汽車。”吳忠澤表示。
廣汽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堅則認為,智能汽車已經超越了汽車的概念,是一種智能出行工具的理念。“未來形成的汽車生態不僅僅是一個產品,也不僅僅是一個載體,而是會更廣泛地融入我們未來的生活,包括造車理念、生活出行規劃等。”
“2014年4000多名日本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而其中90%以上都源自于駕駛員的誤操作,”來自日本國土交通省的谷口正信介紹,“而我們認為,通過發展自動駕駛技術,能夠來減少大部分的傷亡。因為它可以更好地做好交通導航,并且更好地減少交通擁堵狀況。”
智能汽車離不開整車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融合
“但是業內人士也都清楚,有關智能汽車的產品定義,技術標準,政策規范,消費環境還都非常不成熟。”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建偉指出。從車企的角度來說,近幾個月我國自主品牌盡管在市場占比稍有提升,但是從長遠來說,隨著今年以來我國汽車銷售趨緩,行業競爭也日漸加劇,這些都為中國的智能汽車研發提出了挑戰。
“目前國內領先的汽車企業已經有了智能汽車的發展規劃,有的已經開始實施,但是缺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統籌的規劃,導致智能駕駛難以實現。”吳忠澤指出,“而由于對智能汽車價值的認知不同,合作還缺乏頂層設計,整車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還不夠清晰。”
不僅如此,中國道路的環境復雜度非常高,道路的適用性驗證難度比較大,傳統的驗證體系還難以適合智能汽車的需求。而由于關鍵零部件長期被國外企業所壟斷,導致我國智能汽車關鍵共性核心技術相對還較缺失,這些都成為我國智能汽車發展重要瓶頸。
因此,政府、行業、機構、車企多方如何從產學研等多維度發力,提振車企與市場信心,讓中國在智能汽車的未來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是未來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和電動化的關鍵所在。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楊世明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3889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