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時租賃應該是汽車圈的熱門詞。進入2015年,北京一度用車、上海EVCARD、杭州車紛享、重慶Car2go,搞得風生水起,北汽、奇瑞、長安、比亞迪、上汽等整車企業紛紛試水。
分時租賃真能代替傳統的汽車購買么?它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產生的,發展必須條件是什么,下面的文章將為您一一解答。
1. 分時租賃,即汽車共享,以較短時間段計費的汽車租賃模式
目前對于分時租賃的定義并不確定,百度百科對“分時租車”的定義,“以小時或天計算提供汽車的隨取即用租賃服務”。我們通常講的分時租賃,其實就是car sharing,即汽車共享。
維基百科對于汽車共享的定義是,一般采用會員制,對于特定車輛共同使用的一種服務模式,屬于汽車租賃的一種。關鍵區別是,15分鐘等短時間段租賃機制以及會員登錄制,擺脫面對面的車輛租賃辦理及使用模式。
2. 分時租賃基于城市交通體系發展,碎片式用車需求增加
分時租賃,或汽車共享,1970年左右,發祥于歐洲瑞士。當時,隨著社會及經濟發展,車輛大量向城市中心地區集聚,政府為緩解交通壓力,一方面采取車輛道路限制,一方面拓展地鐵、公交等城市交通體系。
其結果,城市中心區域人群依賴公共出行,私家車擁有的重要性下降以及私家車用車成本相對變大。這種背景下,針對市中心人群的郊外出行等零散、短時間用車需求增加的汽車共享順勢而起。
3. 分時租賃促進更高效的出行聯動,降低車輛使用負擔,利于環保
分時租賃的優越性,體現在對環境保護及個人車輛負擔的減低。
汽車共享促進單純的汽車行駛距離大幅縮短。分時租賃模式下,短時間段、明確的費用計算方式,促使汽車使用者更加精細、高效地安排車輛使用計劃,包括與步行、地鐵、公交系統的聯動。從而,CO2、NOx、SOx等排放得以消減。
分時租賃模式下,車輛購置、保險、稅費、以及停車保養等費用無需負擔。據住友信托銀行測算[1],除去極其高頻的使用汽車的情況下,在一年行駛距離10000km左右的情況下,分時租賃的經濟性更高。
4. 汽車分時租賃的普及的三大條件
分時租賃雖然在環保及用車成本方面有明顯的,但要普及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相對較高的人口密度。分時租賃需要在半徑300m以內范圍內,擁有一定數量的會員。誰也不會為了租一輛使用時間不足2小時的車,而徒步1km去專用停車場。
公共交通系統發達。地鐵、公交車等交通系統不發達,私家車的需求會增加,從而限制分時租賃的使用。分時租賃多解決家與車站,或是車站范圍內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使用群體環保意識較強。根據目前歐美日等國家對分時租賃推進結果來看,使用群體的環保意識,是推動從購買私家車向分時租賃轉變內在要因之一。
5. 分時租賃參加企業的種類及特點
從國際范圍來看,分時租賃企業的參與企業,主要有整車廠、二手車商、停車場或汽車租賃商以及公共交通系統關聯企業。
6. 分時租賃的發展初期的三大關鍵
政府助力必不可少,但不僅限于補助。分時租賃與網絡普及相同,需要一定的參與者、據點才能形成規模化收益。初期階段,政府的作用不僅限于補助,例如,部分公共系統停車位的提供,居民環保意識的宣傳,快速充實公共交通體系的同時把分時租賃停專屬車位納入規劃。
多樣化、復合型服務有利于分時租賃拓展。分時租賃的使用群,標定為車輛非擁有者,這種人群通常對汽車,乃至分時租賃的關心度并不高,而且在某些城市人數并不多。所以,如何吸引現有汽車擁有者是關鍵。例如,二手車、加油、停車等優惠與分時租賃復合,停車或行車困難的商業核心群與分時租賃復合,增加使用群體。
發展初期企業的聯合至關重要。企業單打獨斗,甚至在普及初期,企業間刻意競爭,只能加大成本,拉長盈利期。企業間在會員、支付等平臺統一共享,而在服務功能上角逐,更利于發展。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智電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44445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