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會(中國)交通項目主任龔慧明在《新能源汽車藍皮書》中撰文指出,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成績顯著,問題突出。
自2009年以來,中國電動車的發展經歷了從試點示范到推廣應用,從公用車隊為主到公用車隊和私人車輛并重,從25個城市到88個城市并進一步推廣應用至全國,從只注重車輛的生產銷售到一并關注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純電動乘用車續駛里程從最初100公里左右到今天普遍超過200公里,個別接近400公里,從最初屈指可數的車型和企業的應付到今天日益多元化的產品和更多企業的真心投入,電動車年產銷量從剛開始200輛左右到去年超過30萬輛并躍居全球第一大市場,所有的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中國過去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但是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和挑戰。比如說,由于監管不到位導致一些根本不具備能力的企業因為高額補貼和騙補而存在;由于政策設計考慮不周導致出現套取補貼行為;由于缺乏對車輛實際使用情況的有效跟蹤評估,導致車輛達標情況不清,消費者承擔著潛在的風險;由于地方保護導致市場競爭受限,領先企業無法快速大規模拓展市場并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由于政策激勵更多依賴資金補貼,經濟增長變緩及電動車銷量快速增長導致補貼可持續性受到擔憂;限行限購城市電動汽車銷售較好,非限行限購城市消費者購買意愿亟待提高;政策的連貫性盡管有一定改善,但是政策的空檔期現象依舊普遍存在;關鍵性的一些問題還沒有明確的官方結論或工作規劃,如電動汽車的節能環保效果、電動車和電網及可再生能源的協同發展、欠缺強有力的國家層面非財稅鼓勵政策、地方鼓勵電動汽車發展與潛在的交通擁堵惡化存在沖突、如何平衡國際企業(包括電池等關鍵零部件企業和整車企業)帶來的市場競爭推動力和壓力未得到充分分析。
展望未來,今后十年將驗證電動車是否能最終取得成功以及中國在全球電動車發展中的地位。為了獲得成功,應把電動車放在整個交通出行服務、產業競爭力和降低交通負面社會影響的角度思考2030—2050年中國交通發展戰略藍圖,這將需要深刻融合制造、信息、電子、能源、環保、交通服務等多個行業的資源。同時,加快建立零排放汽車強制銷售占比政策將有助于降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的發展目標的不確定性,從主要依賴政府驅動逐步過渡到企業責任和市場驅動,結合中長期藍圖和戰略一并增強所有市場參與主體的信心,降低對政策的依賴和政策不確定性導致的疑慮。
此外,應充分結合加強傳統汽車生產一致性監管的趨勢,建立電動汽車質量監管體系和懲罰機制,消除消費者顧慮。政府應加快建立基本充電設施網絡和服務保障并限制其服務價格,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并完善整個充電網絡,最終將充電服務社會化。對社會資本提供的充電服務,在滿足相關標準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由市場競爭決定其服務價格,不宜進行價格限制。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汽車藍皮書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45352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