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提出對“鋼鐵、煤炭、電解鋁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產能,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傳統燃油汽車生產企業”的指示。新能源汽車再一次被推波助瀾,成為上位。而在消費者心里,對新能源汽車的心結無非就是兩點,一個是續航里程,再者就是讓眾人吐槽的漫長充電時間。然而時至今日,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能夠達到400公里早已不足為奇。但是,續航里程的增加,勢必要加大電池組的容量,充電時間就會越長。那么如何縮短充電時間,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呢?
針對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和漫長的充電時間,保時捷就推出了“快充”計劃。保時捷 Mission E百公里加速為 3.5 秒,最大續航里程為超過300 英里,采用800V 充電系統能夠在15 分鐘內讓 Mission E 的充電狀態達到 80%(0 達到 250 英里約合 402 公里)。作為對比,特斯拉超級充電站能在 40 分鐘內將一輛續航 500 公里左右的特斯拉 Model S 充滿至 80% 的電量。據保時捷 CEO Oliver Blume 透露,Mission E將會在 10 年內問世。
Mission E的快充究竟是個什么鬼?
提起“快充”一詞,相信大家更會聯想到某款手機的廣告語“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那么快充真的會有那么神奇嗎?它究竟會不會像三星note7那樣一言不合,就開爆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快充和慢充的本質區別在哪里。快充和慢充是相對概念,一般快充直流充電的電壓都是大于電池電壓的,短時間內對電池組進行快速補電,充電速度快為大功率直流充電。半小時可以充滿電池80%容量。而慢充指交流充電,充電過程需6-8小時。當然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快速充電的條件下,快速充電將在瞬間向電池內輸入大電流,經常使用快速充電模式會降低電池的還原能力,減少電池充放電的循環次數,從而犧牲電池的循環壽命為代價。
那么基于安全因素,在快充方案里電源管理模塊早就預設了手機電池所能承受最高的電壓、電流、溫度等安全防護機制,其中包括了溫度保護、短路保護、過放電保護、過流保護、過壓保護等多項防護技術,確切的來說,這種快充技術還算比較安全。
快充勢必為新能源汽車帶來行業春天
第一、隨著補貼的退坡,消費者自己掏錢買電池了,多跑100公里就要多買100公里的電池,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跑個一兩百公里的電池,再加上快充。
第二、很多城市地理空間有限,充電樁建設也有限,提升充電樁的利用效率只能靠縮短時間。本來一個充電樁一兩個小時滿足了,一天滿打滿算才是十幾輛車。但是15分鐘,充電樁的利用效率就會高很多。
第三、電池的能量密度、成本、性價比都做得很好時,有快充更是錦上添花,消費者肯定接受。
要想任性快充,與標準對話,讓技術發聲!
未來界定快充技術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有兩個:一是標準之爭。快充利用高壓充電增大充電傳輸功率已經是行業公式。高壓充電肯定要對電網造成很大負擔,無論是電網穩定、擴容、物業用電都將迫切希望有關職能部門對充電動汽車充電出臺統一標準。二是鋰電池材料技術發展的瓶頸。眾所周知,鋰電池成為當下新能源汽車的獨當一面的一員大將。未來在保障能量密度的情況下,提高鋰電池對于快速充電的容受能力是技術發展的關鍵。
相信隨著快充技術方案的不斷完善,我們可以大膽的預測一下,未來,當新能源汽車沒電了,只要插上電源,完全不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充滿電就是分分鐘的事兒。這樣的充電速度,這是一種享受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觀察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4607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