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工信部《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的發出,再一次引起了動力電池行業大討論。我們先不提工信部電子司的《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今天單獨說說征求意見稿的影響和企業的反饋。
先說結論,再說分析。
結論:
一是 考慮到工信部可控的范圍,建議工信部明確《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不與《推廣目錄》形成任何形式的掛鉤,確保在施政過程中不與補貼掛鉤。
二是 延期到2019年1月1日執行,給于企業準備期。
經實地了解,動力電池企業的意見可以最簡要概括為三類。
第一類,政策制定的重度參與企業,扶優扶強的對象。
該類企業技術研發走在行業最前沿,車用動力電池的研發確實與諸多行業標桿整車企業開展匹配,并與行業技術和主管機構、部門建立了深度的聯絡。行業有關標準出臺后,持續倒逼其他動力電池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客觀上對國內行業企業技術水平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此類企業,意見已經在政策中表態,規則就是自己參與定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第二類,具有一定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基本上位列行業前十位。
該類企業是在第一梯隊之后緊跟行業發展的企業,技術水平穩步提升,市場和客戶反饋還可以。此類企業其實是該“扶優扶強政策”的第二梯隊,目前被接連出臺的標準、規范和新政傳言搞的比較無奈,有些應接不暇。
此類企業能夠理解政策的初衷,也知道短時間很難成為第一類企業,希望努力進入白名單,也希望沒進之前不要和補貼掛鉤,希望行業穩穩的發展,自己穩穩的幸福。
第三類,規模不夠大并且確認8GWh擴產難以實現的
該類企業多數是行業新進入者,緊盯【8GWh】的關鍵詞,希望化整為零或降低標準或階梯實現等等,以免真的被行業門檻擋在外面失去市場。
說完企業再說政策,首先政策制定的初衷還是扶優扶強,樹立標桿。按照工信部有關領導的解釋就是“這個政策不是準入政策、行業門檻,而是樹立標桿,標桿企業進去。”但是在我們實際情況下,這種初衷出來的政策或者是“推薦標準”,經過其他政府部門的引用,就會立即變成強制標準。即使你在文件中說明是推薦也沒用,大家都會按照這個來考量。
如果這個規范條件一旦通過,那么有可能形成以下情況(類似2016年4-9月期間發生過的事情):
我們再回頭來看,我們理解產業政策“扶優扶強”,但是我們也要預防產業政策“扼殺創新”,也要預防產業政策刺激形成“過剩產能”的導向。
優和強是扶出來的嗎?當前的“扶優扶強”對象是扶出來的嗎?阿里巴巴、騰訊、格力、美的、小米、滴滴出行是扶出來的嗎?未必吧?
我看正是由于第一類企業專注于產品研發,在第一輪產業扶持的2010年期間就能夠制定一流的發展戰略,真正經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過程,并且持續努力至今,才成為第一類企業。
而今,類似“市場準入”這種產業政策干預越發突出,保大壓小、提升產業集中度的導向將大量新入者擋在門外,阻礙市場公平競爭和創新發展,投資的盲目性和對市場主體的擴產誤導將上升。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的動力電池領域,如果按照8GWh的導向,很有可能形成剛達產就過時的產能,我們做企業產能規劃目前存在困難,就是擔心建設周期過后技術已被淘汰。
以上討論僅僅是討論,并沒有實際意義,回到問題:
如何實現扶優扶強,且不影響非標桿企業的發展?
筆者建議:
1、把規范條件改為《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指南》,弱化門檻/準入要求。
2、若上條困難,那就明確并且要求規范條件不與車型公告、推廣目錄掛鉤,采取措施保障不影響NEV支持政策,政策保持到2020年12月31日不變。
3、延期到2019年1月1日執行。
經交流,后附一些動力電池企業的分析和建議(與本文無關):
分析:
1、將導向產能擴建、低劣產品惡性競爭,產能過剩。
2、阻礙技術進步及技術路線多元化發展。
3、中小規模的新興企業/資金不足的企業風險大,不是雙創的方向。
4、電池產業規模發展速度應與電動汽車發展規模相匹配。
5、多數電池、系統企業很難達到此產能要求。
6、產能不能一刀切,應該由市場說了算
建議:
1、一個集團的不同法人公司按照合并報表范圍合并計算。
2、增加體現企業創新研發能力的產品技術指標,如能量密度、充電倍率等。
3、分階段實施不同數量產能,例如是否2017年末實現5GWh、2019年實現……。
4、增加對市場產品的抽樣檢測,加強對電池產品安全性的監管。
5、減少/合并一些測試項目,對于同類產品變更的測試、公告、報告進行統計并合并精簡環節,減輕整車企業和電池企業的高昂費用負擔。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八音悅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47274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