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能源車形勢一片大好,年底之際很多機構預測2016年將有望實現70萬輛的產銷目標,從現在發布的2016年前11個月的數據來看,這個目標基本不可能實現,而且差額不小。
這種差距的緣由同騙補核查,電池體系之爭,電池推薦目錄,整車目錄重新申請,新能源車補貼政策修訂等一系列事件息息相關。其實辯證地理解這種變化對行業發展是良性的,整體來看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動力電池方向,最近影響比較大的兩個事情是8GWh的產能要求和新能源車按能量密度(115 Wh/kg為分水嶺)補貼的“傳說”,以至于大家交流技術,見面就談能量密度,就談產能計劃,做磷酸鐵鋰材料和電池的人很是“不滿”,為什么“受傷的輪到了我”。
拋開路線,能量密度的提升是方向和目標,畢竟2020年300Wh/kg的指標已經在紙面上(個人認為350 Wh/kg的目標是過激行為,產業化真的不是單單靠努力能實現的)。但在唯“能量密度論”的論調下,需要辯證地辨析以下三個矛盾關系:
1.能量密度與安全問題的辯證關系
這里簡單的繪制一個Rogen plot,從中可以看出電池的能量密度是由正極材料決定的,而這些材料電池廠都能拿到樣品或產品,所以單從能量密度上說大家都能做到,無所謂誰高誰低,只能說誰“膽子更大”。安全性問題在這里的權重是多少?是否真的是第一位的。
這個命題似乎與年初的“三元-LFP路線之爭”遙相呼應,年初否定之,年末力捧之,三元電池的“遭遇”可謂跌宕。但從技術的角度確實是有一個很大的啟示:能量密度的提高是基于安全問題為前提的,不然重新可以把你打回“冷宮”。
所以,單說能量密度沒什么實際意義,沒有若干前提,這個不是什么新東西。不然我們容易夜郎自大,瞬間自己可以滅敵無數,有君臨天下的錯覺。
3.樣品與產品一致性的辯證關系
可以肯定的說目前國內在高能量密度(>200 Wh/kg)電池,基本都處于樣品和試產階段,真正量產的鳳毛麟角。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年初人所共知的政策導向,致使很多三元電池企業偃旗息鼓了一段時間,而一個電池產品從研發到穩定量產至少需要一年時間,基于此才有這貿然結論。
而高比能量的三元電池的一致性從設計角度來說應該更好控制,從部分工序工藝控制來說也是這個道理,但是從溫度、濕度的敏感性上,其要求更高,2-3度的溫差可以導致容量有明顯的差異,這就對產品的一致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而這沒有幾千只的電池樣本數據是不大可能顯現的。
所以單獨的談能量密度意義不大,容易劍走偏鋒。高能量密度電池一定是基于安全可靠,壽命可期,產品一致性有益為前提的。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安富強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4784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