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吧:
截至2016年底,北京已有5000余個小區安裝了自用充電樁,總數達到2.6萬個。同時,北京市住建委還配合國家電網完成了327個小區的充電條件改造。另外2017年北京將新建3000個公用充電樁,進一步加強推廣新能源汽車,屆時北京城區5公里內區域均有充電樁覆蓋。
中汽協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51.7萬輛和50.7萬輛,同比增速約50%,連續兩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
日前,國家能源局透露,為配合電動汽車的推廣,2017年我國將力爭新增充電樁數量達到80萬個,其中專用樁70萬個,公共樁10萬個。
通過各方數據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似乎一片新欣欣向榮,而且與新能源汽車銷量50%增長向匹配的是我們的充電樁建設數量也飛快增長,供需關系似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然而真的如此嗎?
老規矩,我們先上圖:
相信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生活的新能源車主,對這樣的窘況并不陌生,隨著城市汽車的保有量驟增,而相對有限的停車位與汽車增長沒有同步,使得燃油車不得不占據了充電樁的停車位,導致新能源汽車出現了充電難的問題。
這張圖片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但背后所釋放出來的一個信號是:2017年購置新能源汽車需慎重,因為充電難將會雪上加霜!這個邏輯其實很好理解,我們假設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50%的增長,我們同樣假設充電樁也保持50%的增長(實際難以有這樣的增幅),與此同時假如有50%的充電樁被燃油車占據(在北京很多小區,充電樁被燃油車占據的比例超過50%),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充電樁雖然高速建設,但我們的新能源車主充電將比以前更難,甚至在人口密集的地區充電成為一種奢望。
當然還有人說應該鼓勵車主自建充電樁,這個顯然也不可行,中國新能源車主大部分生活在城市,沒有自己的獨門獨院,小區建設存在充電體驗差、接口不兼容、安全隱患高等頑疾,而且大部分小區的物業也不允許居民自建,而那些沒有物業的老舊小區街坊鄰居也不允許車主自建。
也有人可能會說充電樁應該有專人值守,拒絕燃油車停放,這顯然也不現實,以北京為例,北京的幾千處充電樁假如都有專人值守、管理,所生產的費用攤薄下來必然會加在新能源汽車車主身上,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新能源車汽車的養護成本和燃油車都差不多了,成本優勢丟失后,新能源汽車就沒有任何吸引消費者的競爭力了。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以北京為例,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先決要素不是續航(200多公里在北京夠用了),也不是價格,而是公共停車位的缺失。目前北京算上本地和外地車超過600萬輛,而所有停車位才400萬個左右,缺口達200萬個,導致大量燃油車占用了充電樁車位。最終每年政府不管新增3000還是5000充電樁,根本沒有緩解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問題。
當燃油車搶占新能源充電樁成為常態,充電將越來越難,那為什么幾乎每年都能實現50%以上銷量增長,原因無外乎兩個字:補貼!在我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每年高幅增長水分非常大,這個行業和中國電影票房非常類似,很多爛片因為有票房補貼的存在實現了10億級的票房,當補貼減少或者取消的時候,電影票房的虛胖成為了過去時,2016年出現了連續幾月的下滑。新能源汽車同樣如此,假如沒有補貼,2017年行業整體銷量必然直線下跌(各方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下跌局面,可以預計2017新能源汽車依然會持續補貼,只多不少)。
很無奈的講,在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之前,科學合理的規劃、新建停車位、停車場、停車樓等,讓燃油車不再被迫占用充電樁車位,是真正普及新能源汽車的法門,而不是我們現在拿著納稅人的錢大規模抽血補貼。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丁道師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48932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