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電動網 ? ?作者: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從2014年開始,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密集推出多項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專項政策,較快啟動了電動汽車的市場,促使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爆發式增長,產銷量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當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仍是由政策推動的市場,其不可持續性已經顯現。未來三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到2020年,財政補貼將徹底退坡,外資品牌與自主品牌開始同臺競技,產業由政策牽引轉為市場推動,企業將面臨多重競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技術水平、降低成本、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和讓廣大消費者接受的產品來面對即將到來的全新的競爭局面,是當前行業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
2017年6月11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在清華大學舉辦2017年第三期“電動汽車熱點問題研討會”,聚焦未電動汽車產業未來三年發展趨勢。來自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150余名嘉賓圍繞未來三年我國電動汽車競爭態勢、產能規模、產業鏈建設、技術路線、市場走向等問題展開探討。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主持了此次會議,中國電動汽車理事長陳清泰進行了總結發言。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的技術水平時刻牽動著整個行業的發展。我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繁榮帶動了動力電池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2009年—2015年,新能源汽車配套的動力電池出貨量從0.26億瓦時飆升到163.4億瓦時。然而,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卻始終面臨大而不強的局面。雖然有幾家動力電池企業快速崛起,占據國內統治地位,但綜合競爭力(出貨量、技術研發水平與產品質量等)卻在日本、韓國之后。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動力電池的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及安全性能、形成核心競爭力以面對補貼退坡后激烈的市場競爭,成為研討會上嘉賓關注的焦點。歐陽明高表示,未來三年是動力電池產業化技術的突破期,推動300Wh/kg的鋰離子電池實現產業化是這一階段的主攻目標。
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還是不足,資金應投入到擴產還是技術研發,一直是業內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本次研討會的熱點之一。與會嘉賓指出,目前很多看到的數字只是規劃的產能而還沒有落地,不能以此為依據認為行業產能過剩,更重要的是看產能的利用率,它反映了產業的真正實力,同時也是引導企業進行合理投資的有效指標。嘉賓建議,目前新能源汽車不要輕言產能過剩,新能源汽車作為新興產業,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本的投入,但政府應加強產能分析及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及不足。
面對當前火熱的動力電池市場,有參會嘉賓表示出了對產能過剩的擔憂。2016年11月22日,工信部發布了《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要求(2017)》,規定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8GWh。很多動力電池企業為了達到目標而不斷擴大規模,大量資金投入到產能擴張上,而減少了研發資金的投入。陳清泰表示,企業在現階段應輕言產能,把主要力量放在提高核心技術的研發上,特別是核心零部件技術水平的提高,避免走燃油車的老路。
電動化和智能化是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當前很多技術研發的重點都集中在電動汽車行駛這項基本功能上,力爭性價比達到燃油車的水平。眾多與會嘉賓認為,單純靠電動化和燃油車來競爭并不現實,電動汽車需要加入更新的因素和技術,才能通過產品來引領需求。因此,要推動電動化與智能化的融合,創造新能源汽車的新賣點,發揮更加貼近市場的優勢,保持自己產品在市場的優勢。發言嘉賓指出,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同時,應及早布局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將電動汽車與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要素連接,這才是電動汽車真正能和燃油車抗衡的方向。
此外,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后補貼時代的政策環境和政策走向以及產業鏈協同發展等問題都在此次研討會上引起了熱議。陳清泰在總結發言中指出,2020年對于電動汽車來講是一個轉折點,補貼完全退坡,產業完全交給市場拉動將面臨兩大競爭,一是電動汽車性價比和燃油汽車的競爭,二是國內企業與國際企業的競爭。因此,電動汽車產業應在這三年內專注提升產品競爭力、提高產品質量及安全性,降低成本,增強消費者的接受度。
會上,科技部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專家組組長王秉剛,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車與財稅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斌、杭州長江汽車控股集團副總裁姜安寧、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小林健樹、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朱興明、英飛凌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汽車電子副總裁徐輝、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徐興無、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研發部門總監Daniel Navarro Rios,上汽大眾技術開發部高壓能源系統經理陳笛分別進行了引導發言。在研討環節,多名嘉賓圍繞電動汽車未來發展問題展開交流與探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5354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