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是一種創新的全自動高效交通系統,是電動車輛、側軌導向和車聯網的有機融合。
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的原理是將車輛的行走與導向功能分離,在道路側面加裝側導向軌,電動車輛在行進過程中使用車側可抓放式導向器抓扶側導向軌來導向(圖 二),并可通過變換抓放兩側導向軌而實現自主隨側導向軌變換車道。在該系統內所有車輛均可精確定位及定速且與智能控制系統聯網,并在智能控制系統調度下插空駛入或自動駛出行車道。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行車道內所有車輛同速同向行駛(圖 三),可取消行車間距。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內車輛依靠導向軌導向沿車道行進,具有軌道交通的可靠性,而在變道時,車輛通過左右抓放側導向軌來切換軌道,沒有地面平交道岔的干擾(圖四),因而又具有公路交通的靈活性,該系統在網絡化智能控制系統調度下可實現智能無間距運行。
運力是交通的基礎,我們現實中很多交通問題如交通擁堵、尾氣污染、舒適性差、出行難等,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運力不能滿足需求而造成的。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取消行車間距,則能讓我們獲得遠遠超出現實需求的強大運力。下面簡單舉例說明:
一、基于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可建設全自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系統內設定行車道標準行車速度為60千米每小時,設定每輛輸送車長度為6米,計算出一條行車道每小時車輛通過能力為10000輛。設定每輛客運輸送車客運能力為10人,計算出一條行車道每小時就可輸送10萬人。設定每輛貨運輸送車貨運能力為2噸,計算出一條行車道每小時就可輸送20000噸。以上數值為一條行車道保守計算,如設計為雙向多車道運力將會非常巨大。
二、基于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可建設高效的中遠程全自動交通網絡系統。系統內設定行車道標準行車速度為150千米每小時,設定每輛輸送車長度為15米,計算出一條行車道每小時車輛通過能力為10000輛,每日車輛通過能力為240000輛。設定每輛輸送車可載客50人,一條行車道每日可輸送1200萬人。設定每輛輸送車可運輸貨物30噸,計算出一條行車道每日可運輸貨物720萬噸。設定每輛輸送車可運輸小型汽車4輛,計算出一條行車道每日可運輸小型汽車96萬輛。
設定每輛車可運輸一個標準集裝箱,以一條路雙向四車道計算的話,該路每日可輸送集裝箱960000個,每年約為3.5億個。設定行車道標準行車速度為150千米每小時,車輛每天可行進3600千米,三天即可行使10800千米。
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同時兼具多方面的優點: 1、運力巨大。 2、安全性高。3、環保性高。4、便捷性高。5、隨到隨走。6、時效性高。7、可靠性高。 8、舒適性好。9、客貨兼顧。 10、性價比高。
基于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可建設便捷高效的全自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實現隨時出行,就近乘車,上車即走,點對點勻速直達。同時,該系統除了有客運功能外還能兼顧貨運功能,因此有能力實現城市交通一元化,徹底解決城市出行難和交通擁堵等問題。此公共交通系統將改變傳統攤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可以建設無車化網架形微中心城市,合理進行城市布局并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基于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并以高速公路技術為基礎,可建設高效大運力的中遠程全自動交通網絡系統。在該交通系統內可以做到隨到隨走,任意兩個車站點對點直達,因此不會出現某個車站大量人群聚集候車的現象,可以解決潮汐式(如春運)的大量人員出行難和交通擁堵問題。
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自動化程度高,若應用成功將是完全自動化的陸域交通系統,可有效解決陸路中遠途運輸困難的問題,助力一帶一路發展。
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是互聯網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深度應用,該系統的核心特征是電動車輛采用側軌導向技術和車聯網技術從而達到智能無間距運行。其所涉及到的軌道技術、路面技術、動力技術、定位技術、數據傳輸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等均為現有成熟技術,該系統只是對這些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因此研發制造具有現實性。
我們未來的交通一定是全自動化的,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對比無人駕駛汽車在技術、成本、可靠性、安全性和環保性等多方面都具有優勢,該系統的研發應用將可以超越無人駕駛汽車階段,用最簡單的方法和技術,用最低的成本建設完全自動化的交通體系。
現有充電式新能源車最大的發展障礙是電池成本高,充電不方便。基于側軌式無間距智能交通系統的強大運力和靈活性,將來有能力實現充電式新能源車在行程與全自動交通網路段重合時,由專用車輛輸送車來運輸,并途中充電。既能降低對電池容量的需求,也能減少環境污染,在促進系能原車發展的同時也為進一步優化交通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無間距智能交通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57973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