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3月19日晚間10時許,一輛Uber無人駕駛車輛在亞利桑那州的坦佩市撞到一位女性行人致其死亡。人們要問的是,自動駕駛其目的是使駕駛更安全,為何會出現撞人死亡事故呢?
一、自動駕駛是安全措施之一
目前的汽車是越來越多,駕駛汽車不再是職業,而是愈來愈多的是技能了。上至70多歲老人,下至18歲年輕人,都開車愿望(要求)。這對汽車安全性能是要求是越來越高的。技能培訓手段再完善,也沒有完全辦法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于是愈來愈多高科技術應用于汽車上來了,這些技術通常有分為主動安全技術和被動安全技術。如果能實現自動駕駛,見(圖1),當然安全性是最高的。
圖1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過程
自動駕駛的背后,還是人在“駕駛”。自動駕駛技術是,人提高汽車技術的安全措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自動駕駛能不能“不怕萬一”呢?目前大家都說,民航飛機是最安全的。大家也知道,民航飛機都是自動駕駛,但是民航飛機,目前自動駕駛安全性,也是經歷很多事故后才逐步成長和完善起來的。
二、敬畏生命、安全第一
自動駕駛是基于更安全的,不能保障駕駛的基本安全,或者沒有更安全本事,就不能叫自動駕駛。但是大家要知道,目前人工智能技術還處在弱智能階段,飛機已經實現了自動駕駛,還是配有正副駕駛員的。汽車的駕駛環境不亞于飛機的駕駛環境。
可以想象,汽車向飛機一樣實現自動駕駛,其駕駛環境必須有一個很高提升。換一句話說,汽車自動駕駛要保障安全,駕駛環境如何改善也是和重要課題。
自動駕駛無論如何提升,永遠不可能無條件保障安全的。純軟件和算法的人,一定要對安全環境清晰有認識和理解,算法也是有條件的,不要把算法說成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看不明白的東西。算法僅僅是模擬人的大腦思維邏輯而言。所以說,一定要敬畏生命、安全第一。具備什么級別自動技術水平的汽車,在什么路譜條件下,一定講清楚。
三、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一定是有前提條件的
汽車已經有130年的歷程,一直是人在駕駛,一共發生了多少車損人亡事故。自動駕駛是人工智能駕駛在汽車上的應用。人工智能與人的智能是不能比。汽車路況是很復雜的,如果人都不能把握路況,自動駕駛汽車同樣是把握不了的。所以說,自動駕駛汽車,一定要用在人能成功把握的環境。用性能最好、最穩定的傳感器來盡可能增加系統冗余,也必須的。遵守最成熟的開發方法和測試流程,必須的。走捷徑,是絕對錯誤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許多漏洞沒有探明。
四、普及ADAS系統的應用是當務之急
高級別汽車自動駕駛技術,人是不參與駕駛過程的。這個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而普及ADAS系統的應用是當務之急。實際上,目前如果車輛按照ADAS系統,駕駛安全性會提升明明顯是可信的。根據e- IMPACT對于安裝ADAS系統后減少交通事故死亡率的估測,當ESC滲透率達到100%時,可減少30%事故死亡率,LKA(車道保持輔助)可減少18%。
原因是駕駛過程中90%的失誤是由于駕駛員的誤操作導致,ADAS系統可顯著減少駕駛員誤操作概率。推動ADAS的普及已經提到各國的政策層面。
歐盟委員會考慮2017年將強制執行自動緊急制動和車道偏離警告成為標配。國內2017年速度輔助系統、自動緊急制動、車道偏離預警/車道偏離輔助的加分要求,已設定為系統裝機量達到100%。
五、汽車是機動(移動)的設備,安全要求永無止境
機動(移動)的設備與環境有一個互動的過程。要求機動(移動)的設備具有良好友好性,安全性是基本的。汽車自動駕駛是一種安全措施。安全措施不能保障安全,責任永遠是人的。推動ADAS的普及。可以大大降低駕駛員誤操作的概率,但是如果還是發生了交通事故,責任還是人。
推動智能網絡汽車,如果把發生了交通交通事故,把責任歸罪于設備,可能就是發生根本性錯誤。
安全技術(措施)永遠是進步的,但是出了安全事故,責任在于人,這是不能變的基本到道理。這在告訴,從事汽車駕駛技術工程師、生產線工人和使用者,永遠是責任主體。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雷洪鈞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65566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