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目前已成為我國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實現這一趨勢并不只是整車廠的事情,這是一條產業鏈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樣的趨勢下,作為上游供應商中地位最顯著的汽車電子產業該如何應對呢?
“目前國內有技術含量的科技型企業,特別是汽車電子技術的企業還是太少。從中興的芯片問題和華為事件受到美國制裁就可以看出,中國的自主品牌雖然進步很大,但是核心技術仍然缺失。跟國際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比,技術的差距仍然很大。”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在近日舉行對2018航盛產品技術展暨高峰論壇上表示。
從付于武一番話中可以看出,中國不用說汽車電子,就是放眼整個電子產業,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仍在全球受他人制約(當然這里面不排除有政治博弈因素的存在)。
因此解決核心技術問題還是電子產業(包括汽車電子產業)的首要問題。
那么汽車電子部件龐雜,當中的核心技術絕非簡單數量可以表達,電子企業做的核心內容有多深,商業應用多么有吸引力也是關鍵。在如今智能領域代替電動領域成為下一個階段發展的主導時,就需要有一批企業站出來引領行業。
其中航盛集團(下稱“航盛”)在這一領域就是中國汽車電子行業的龍頭企業,這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物流配送于一體,為整車企業開發生產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車身控制集成系統、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控制系統等產品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航盛產品經過25年的沉淀,從一個初創期為主的產品,走向了現在全系列產品。目前市場占有率為25%,每四臺車中就有一臺搭載了航盛研發的零部件,行業領先的地位不言而喻。
該公司2017年營業額突破50億元,同比增長20%,并在2018年一季度實現了35%銷售收入的增長,銷量在去年同期增長20%。航盛集團總裁楊洪表示,2018年,航盛將挑戰65億元的經營目標,并將在今后三年內,保持每年30%以上增長。
在2010年組建新能源團隊,進行電動化產品研發,并取得流程管理經驗與提升整車裝配效率經驗后,近幾年航盛又重點部署車聯網戰略,已經研發出一款黑科技產品,可以提供電子座艙整體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可以為車廠節約近兩千萬的前期開發費用和幾乎接近于零的單臺產品授權費用。
不過航盛成功并不能掩蓋一個現實,那就是從行業整體講,汽車電子業的發展遠遠跟不上汽車整車發展的速度與規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對此認為,中國品牌汽車的前途和希望不僅僅局限于整車,零部件也將是品牌發展的重點。
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抱團協作提供了很好的出路。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對此表示,未來汽車的產業發展已經不一樣,已經不是供應商和整車廠之間的關系,也不是有技術就可以包打天下,是多方資源共同協作,所以要用1+1+1的商業模式,把資源組合起來。
對此楊洪也表示認同,航盛一直有開放合作共享共贏的心態,把頂層設計做好大家分工協作共享共贏。同時他也認為最重要的是建行業標準,只有制定標準,參與標準的制定,才能保證將來在這個行業里有相應的位置和地位。
據了解,目前以汽車工程學會牽頭,正在打造一個平臺,將航盛這樣的致力于智能汽車、互聯網汽車發展的企業團結起來,把 OEM 吸引過來,共同的找到未來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之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事經典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68464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