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歷史的機會,我希望博郡(未來)能在國際舞臺上,和大眾、豐田同臺競爭。”
5月21日,下午14點,在位于上海閔行區江月路的博郡汽車辦公室內,董事長、CEO 黃希鳴博士接受了BC的獨家專訪。作為一位在美國底特律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的海歸,黃希鳴一口湖南鄉音未改,他雖然說話語氣不緊不慢,但每一句話里,又都透露出掩藏不住的野心。
“推倒最高的圍墻,堅持野蠻的生長。”千古以來,時勢與英雄總是因果同在,但誰為因果,卻很難道明。尤其是最近幾年,新能源的一陣風,汽車行業進入了“群雄逐鹿”的時代。
博郡董事長、CEO黃希鳴博士 舞臺中央,多少造車新軍懷揣“故事”粉墨登場,迫不及待地想要實現“風口飛豬”的愿望;而更多的參與者還沒有真正走上舞臺,在迅速集結的超過200家新晉車企中,大多數可能只是幸存者前進路上的鋪路石,還有一些,則匍匐在某個角落,暗自地野蠻生長。而博郡,顯然希望自己是后者。 博郡是誰? “我們并不是新造車勢力,整個團隊在行業中不是造了一天的車了,70-80人都有20年以上的造車經驗。”黃希鳴再次強調了博郡并不是造車領域的“新兵蛋子”。 要弄清博郡是誰,就必須先了解黃希鳴是誰。 湖南長沙人黃希鳴,從事汽車技術領域超過20年之久的汽車老兵。在獲得佛吉尼亞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博士學位后,黃希鳴在1994年加入了福特汽車,之后又在通用兩年。2008年,在底特律工作了13年的黃希鳴,乘著中國汽車業第二波海歸潮,回到了國內,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創業,成立上海思致汽車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第一個創業項目,在黃希鳴看來,更像是在做教練,幫別的公司設計開發產品。在幾年之內,思致已經與國內除東風之外的所有主機廠開展過合作,不到10年的時間,已經完成了上百個設計、開發和質量改進項目,如:一汽新紅旗平臺、上汽新電動車平臺、長安、比亞迪秦/唐、北汽紳寶全系列等,同時支持過美國福特GR1(含全鋁車身框架和底盤)、Fisker Karma和Atlantic等車型的底盤平臺開發。 2014年,黃希鳴正式開始籌備自己的第二個創業項目——博郡,用他的話來說,“幫人家設計開發車已經做了10年了,以前幫人家做,當教練,現在自己上場了。” 跑在前面的,交的學費更多 2018年,已經被視為新造車勢力的一道分水嶺,威馬、蔚來、小鵬、奇點、云度等新造車企業,紛紛搶在今年將產品集中落地。而自帶“故事腳本”的黃希鳴和博郡,卻并沒有急于向市場“講故事”,而是始終沿著既定的時間表在前行。 從2014年籌備,到2016年公司正式落地,再到現在已經形成800人以上的團隊,上海、北京、南京以及美國底特律四地辦公,在團隊中,有80多人是像黃希鳴一樣,擁有20多年汽車行業經驗的資深汽車人。一路走來,博郡的發展有些深藏不露。 “2015年、2016年的時候,很多投資公司跟我談,他們非常急,恨不得1、2年把車拿出來,我基本都回絕了,我說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黃希鳴告訴BC,投資人都說2018年戰役都打完了,人家車都出來了。“但現在我們看,發令號還沒有開始呢!” 黃希鳴是典型的技術理工男,對待汽車制造的態度也頗為務實,他堅持一款車的開發和驗證要經過3-4年的時間,博郡造車的起點是2015年,但想在明年年底交車時間依然緊張。作為初創企業團隊的磨合,整個流程規范、質量體系、生產體系的搭建,是非常難的事情,不是錢砸進去東西就出來了。 “造汽車就是個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很多時候是后發制人的,而且最早跑在前面的,可能交的學費更多。”而在黃希鳴看來,博郡團隊前面20年一直在投入,屬于厚積薄發,所以才可以保證不需要從頭學習。 對資金渴望沒那么高 汽車產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而對于目前一大批以新能源為切入口的新晉車企來說,基本是都無法繞過兩個難題:一是資質,二是資金。 博郡的優勢是技術,尤其是在整車懸架和整體性能集成方面,博郡已經練了很多年的內功。但在制造領域,博郡并沒有選擇走傳統路徑,從零開始建廠和申請資質,而是選擇了通過代建工廠的“輕資產”模式。 今年3月16日,博郡與一汽火速簽訂合作協議,就生產車型的開發、生產、銷售等事項達成合作。據稱博郡與一汽的合作,從開始有意向到正式簽約,加上中間的春節假期,一共只用了72天。由此也能看出,兩家車企對于彼此需求的迫切性,可謂一拍即合。 黃希鳴告訴BC,博郡與一汽的合作并非簡單的生產代工,后期還涉及到渠道合作,“我們要避免重資產的投入,利用這些渠道資源,把事情盡快做起來,少投入、多產出,這是互聯網思維。” 事實上,資質問題一直是困擾新進車企的一道無形枷鎖,牽手車界“老大哥”,后者順勢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如果能夠強強聯手,代工合作不失為一個雙贏的選擇,在博郡與一汽之前,蔚來汽車牽手江淮,小鵬汽車牽手鄭州海馬,奇點、百度等也紛紛選擇了代工。 另一個難題是資金問題。其實此前,蔚來汽車的李斌和小鵬汽車的何小鵬都曾感慨造車的燒錢速度太快,甚至連呼“200億都不夠花”。不過對此,黃希鳴卻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單純研發一款車,從開始研發到產品量產,傳統的主機廠大概在8億之內。但作為新進企業,我們是全新平臺開發,前期的開發費用一定要支付,因為大部分的供應商對你的量沒有準確的評估,不愿意把開發費用分攤在單件成本里,所以通常十幾億開發一款車是正常的。如果再加上ADAS等比較先進的技術,多花2、3個億的開發費用是正常的,一般不會超過20個億。”在黃希鳴看來,200億做一款車是不太現實的事情,因為一款車的生命周期就是4-6年,這是很可怕的,在經濟規律上走不通。 黃希鳴認為,花錢的速度如果不控制好,遠遠快于進錢的速度。所以對于博郡,怎么控制成本、控制花消,同時把事情做出來,這是最關鍵的。“我們做一款車就是十來億,所以我對資金的渴望沒那么高。” 博郡的“護城河” 正向研發是博郡最鮮明的風格之一。黃希鳴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在過去十年間在三電、底盤調教等方面積淀的研發經驗,悉數帶到了這家“新”企業。 博郡明年落地的首款車型,是一款軸距2.9米、車長4.7米左右的純電動中級SUV,在技術上,新車選擇了對標特斯拉Model Y,以及奔馳將于2019年發布的EQC車型。但在價格上,博郡走的是大眾化定位,首款車型的定價可能在18-28萬元區間。 其實在幾年前,黃希鳴對于當時已經甚囂塵上的電動化還抱有過懷疑態度,但眼看著電池能量密度的變化和技術提升越來越快,黃希鳴覺得電動車最好的時機來了,2014年下定決心要做電動車。 在黃希鳴看來,對于純電動車,續航里程是明顯的痛點,要解決這一痛點,續航里程應該要達到500公里以上。博郡的第一款車續航里程在550公里左右,半年以后推出新的電池包,達到600以上。再加上博郡高效的研發資金利用率,其純電動車在性價比上可以打敗傳統車。 在談到博郡的產品時,黃希鳴總是會變得極度自信,他認為博郡的產品在智能網聯方面比市場上“至少領先5-10年時間”。這或許緣于博郡走了一條另類的發展路線,建立了技術的“護城河”。 黃希鳴認為傳統主機廠有三個短板,一是底盤,二是自動變速箱,三是高性能發動機。另一個短板現在越來越明顯,就是平臺開發能力。而博郡的前身,思致所做的事,正好解決了這些短板。 不過,博郡造的是車,但卻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科技公司。今年3月,博郡發布了《智慧交通白皮書》,針對當下交通面臨的“交通污染”、“交通擁堵”等主要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車分流”的解決思路。看得出來,博郡的野心絕不僅僅停留在造車上。 “中國不缺另一家汽車廠,中國缺的是能在國際舞臺上全面競爭的公司,這是最關鍵的。”在這個群雄逐鹿的時代,每個有夢想的汽車人,都希望自己擁有卷起驚濤駭浪的力量。這家新興車企的掌門人也正逐漸走上舞臺,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每個企業都在死亡的邊緣”,等待博郡的,又會是什么樣的命運?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BusinessCars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68933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