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的測評是有點無聊。除了特斯拉偶爾飆飆加速,捷豹帶著媒體越了個小野以外,大多數內容都在談充電、續航和能耗。
平時電動車主經常互相聊著,我這輛車續航多少多少。大家意見相同時,就感覺發現了世界的真相。不巧,當意見相左時,只能懷疑對方駕駛習慣是不是出了偏差。
當你真的要把不同車的性能進行比較時,不小心會發現聊回了這輛車出廠時的性能參數。因為這些參數,是出于同一套標準體系下的表現。相對來說,比個人測試具備一定的權威性。
標準是用來建立共識的。只是,我們偶爾也懷疑標準的公信力。
那標準到底值不值得推崇呢?
這就是今天要聊的了。
標準是怎么來的?
最早的標準出自上世紀 70 年代。如下圖所示,美國有美國的標準,歐洲有歐洲的標準,日本有日本的標準,但是中國呢,還沒有自己的標準。
為什么要建立這一套測試標準呢?
把 EPA 三個字母拆解一下,是美國環保署的英文全稱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由環保署發起的測試,目的可想而知,最早是為了測試油耗和排放。
環保啊,一個聚集了關心人類未來的理想主義的光輝和毫無商業道德的企業作弊行為的議題。
大部分人不關心排放,只關心油耗。熱愛燃油車的人們并沒有像電動車主那樣關心效率,雖然效率的差異將會真正影響燃油車、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車的發展轉型。
而回到標準本身,在建立共識之前,要做的事情是,挖掘當地車主駕駛習慣的共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測試標準。
標準與標準之間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設定車輛的最高行駛速度,平均行駛速度,加速時間,行駛距離,溫度還有空調的使用情況等等。一套完整的設定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工況。
工況是基于多場景的,有市區場景,有郊區場景,有高速場景等等。每一個工況包含若干個循環,而循環則是針對單一場景的從車輛啟動到停止的完整過程。
我們說的綜合工況就是每個循環的加權之和。
由于每個國家的交通情況不太相同,比如每個國家規定的最高速度標準不同,人口密度帶來的擁堵情況也不同,最高駕駛速度和平均駕駛速度到底是多少,標準很難統一。
再回顧下剛才那張圖。
從 1970 年代發展到現在,有幾種主流工況,其中包括美國的 EPA,歐洲的 NEDC 和 WLTC(在 WLTP 標準下),日本的 JC08。中國在正式推出自己的工況前,一直沿用歐洲的 NEDC。
我們最熟悉的是 NEDC 續航,也就是工信部的工況法續航,其次是美國的 EPA 續航。在特斯拉的車輛設置里,典型里程就相當于 EPA 續航,額定里程相當于 NEDC 續航。
在實際駕駛過程中我們會發現,EPA 續航更接近于實際續航的成績。下面揭曉為什么。
工信部續航不夠真實?
先來看兩張看上去比較枯燥的圖。第一張,來自 NEDC。
NEDC 循環
左邊從 0 到 780 秒是一個循環,叫市區循環(ECE-15),可以看到行駛最高速度沒有超過 50 km/h,平均車速是 18.35 km/h。我們一般說市區工況的續航成績時,指的就是這個循環。
同時,你也能從圖中看到,每隔 195 秒,曲線的走向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在市區循環里,同樣的駕駛情況重復了四遍。
從 780 秒到 1180 秒,是第二個循環,我們叫市郊循環,最高車速 120 km/h,平均車速 62 km/h。
有沒有感覺出什么異常?還沒有的話來看一下 EPA 的圖。
EPA 市區工況
EPA 的曲線是非均勻變化的,而 NEDC 的曲線是均勻變化的。
EPA 更接近于實際駕駛場景中速度的波動情況,而 NEDC 實在是太過于理想了,甚至沒有考慮空調的使用情況。
所以,從 2015 年開始,歐洲開始研究新的測試標準,也就是 WLTP,在 WLTP 標準下的工況指的是 WLTC。
下圖以 WLTC 的一個循環為例,可以看出,WLTC 的曲線也開始像 EPA 一樣,不再以均勻的加減速情況出現,更接近于真實的駕駛情況。
WLTC Class 3
可惜的是,國內新能源車還沒有考慮應用 WLTC。
在國六以后,油耗會繼續沿用 NEDC,而排放標準將會引入 WLTC,以接近更真實的駕駛情況。
NEDC 和 WLTP 對比
EPA 到底是怎么測的呢?
EPA 最早只有兩個工況,一個是市區工況,一個是市郊工況。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2008 年之后開始加入補充工況。
EPA 測試條件
可以看到,EPA 新增的高速工況開始考慮高速激烈駕駛的情況,而空調和低溫則是對于市區工況的條件補充。
在標準實施后的四十多年,車輛性能在不斷迭代更新,最早的工況已經不能完全代表實際的駕駛行為了。而工況的續航結果之所以跟實際有偏差也是來源于此。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工況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原來對駕駛行為的數據研究方法也開始過時。
傳統的工況其實是根據限定樣本的研究和數據做分析,和真實情況存在偏差。而像從 2015 年開始的中國工況的研究項目,已經開始采集一些互聯網平臺的駕駛數據。
注:中國工況,目前有兩個說法,一個是 CLTC,一個是 CATC。根據業內人士的解釋,準確的應該是前者。
到了未來的智能時代,廠家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每個車主的實際駕駛數據,從這樣的大數據中提煉真正的駕駛行為共性來制定工況,應該會比現在精確得多。
然而在我們目前還在應用 NEDC 循環的前提下,請你記住,這個續航成績會高于實際的續航成績。
ps. 在上一次的 56 款純電動車百公里續航排行榜中,更正兩個小錯誤,一個是 Model S 85 寫成了 X,還有一個是 EPA 的高速工況實際是剛才圖中的第三種激烈駕駛的工況,原圖中的高速工況應為市郊工況。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42號車庫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72577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