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決定趁熱打鐵,為大家評測一款最近新鮮上市的純電動跑車——前途汽車K50。 看好的人說它是“國產法拉利”,不看好的則認為前途K50純屬噱頭。本期我們邀請到了9位專業的汽車產品經理,聽聽他們的看法。 老規矩,先上產品簡介: 動力 雙電機最大功率:280kW 最大扭矩:580N.m 百公里加速:4.6秒 極速:200km/h 續航 電池容量:78.8kWh NEDC工況續航:380km 整車尺寸 長寬高:4634/2069/1253mm 軸距:2650mm 座椅數量:2 輕量化 全鋁合金框架式車身,白車身重量234kg 29個碳纖維復合材料外覆蓋件,總重量46.7kg 售價 補貼后全國統一售價:68.68 萬 和上一期的評價陣容相比,本期的產品經理隊伍迎來了一些新面孔加入: Allen:某新造車公司一員,負責電動車項目 巴頓:供職于某自主品牌,負責混動車型的落地 Kirin:供職于某新造車勢力,此前曾在某知名Tier 1工作 nfg2006:供職于某自主品牌研究院,現負責一款MPV車型 長頸鹿是猛獸:某合資自主品牌,現負責一款緊湊型兩廂車型 Attlee:現供職于BBA其中一家,負責某純電動SUV的國產化落地工作 Mr.J:某新造車公司成員,負責電動SUV項目,曾經在跨國高端車企有豐富經驗 金屬瘋子:某日系合資車企,負責某款B級車的產品規劃 一苒:前東風日產、前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亞太區產品規劃、前凱迪拉克市場經理 01 非要挑選一名競爭對手的話,保時捷718站了出來 一款產品上市,咱總得有個參照物吧? 但大家普遍認為:細分市場內沒有直接競爭對手。 矮子里挑將軍的話,保時捷718得票最多,可能是因為大家認為:這兩臺車定價和身材都相對接近,雖然品牌上擁有非常巨大的差異。 02 送牌照竟成為了一款跑車的最大優勢? 讓消費者花70萬人民幣買一臺車,你必須給他提供足夠的理由! 產品經理們,從前途K50身上,挑出了以下優勢: Allen: 限牌地區的牌照因素:收到過前途K50的銷售顧問來電,反復強調這點,相比這個檔位的燃油跑車,牌照確實是很有利的因素。 性價比高:作為國產跑車,省掉了目前市場上主流進口跑車的關稅、奢侈稅等。此外,純電動跑車的天然優勢,雙電機使K50輕松達到380PS的馬力。百公里4.6秒的加速,放到燃油車上至少是百萬級別的保時捷911才能做到。 長頸鹿是猛獸: 1、外觀設計:“國產超跑”留下來的陰影太大了,前途至少還是個正經跑車的樣子,又寬又矮的車姿十分直接地表明來意:不用懷疑,我就是個跑車!“奢適寬體”可能用給它更合適。 2、堆材料狂魔,全鋁框架,大量碳纖維,聽起來就很舍得用料。 巴頓: 1、情懷:國產第一輛碳纖維車身的名頭,情懷因素居多,很多人還是愿意為民族情結買單的,比如紅旗車主; 2、造型:造型價值200萬,畢竟這個價位如果是718這種小跑車,造型距離K50這種超跑范還比較遠; 3、電動跑車:目前市場上電動轎車、轎跑車、SUV都有,純電動跑車100萬以內的似乎沒有,不過這個因素比較弱,因為有這種需求的人我覺得太矛盾了,都想買超跑了難道不想聽個排氣響?除非加速夠快,但K50顯然不是這種。 kirin: 如果說NIO ES8是中國版Tesla Model X,那K50就是想做中國版BMWi8,所以優勢就是用i8一半的價格買到接近i8的性能和跑車的拉風外觀。 03 品牌是硬傷!有人看到Logo想起了紅蜻蜓皮鞋 說完了優點,大家再來談談缺點。 長頸鹿是猛獸: 1、品牌:第一次看到前途的車標的時候覺得,“好厲害!做鞋子的紅蜻蜓都能做超跑了呢!”,不知道有幾個人跟我有一個想法。 2、性能:300km續航,4.6s百公里加速,跟夸張的外形設計不搭調,有點分裂,還是技術實力不夠,總之看到這個數據我的內心毫無波瀾(并不是因為窮!) 3、設計:既是優勢也是劣勢,整體看起來總覺得很眼熟,但又不知道跟哪位流量小花長得像。 Allen: 1、電動車的安靜:對于買跑車的人而言,除了拉風的外觀造型,很多人會注重開足馬力的聲浪,沒有了發動機的轟鳴會損失一大批潛在市場。 2、續航里程:380km的NEDC續航其實不低,但如果真放到賽場里200km/h速度跑,估計沒幾圈就得歇菜了。 3、新品牌:除了一些極端性能粉,大部分買跑車的人還是很注重品牌的,百萬級別預算買保時捷或AMG,50萬以內買輛Mustang或Camaro。考慮到之前幾年一些自主品牌的低端跑車,前途打造一個全新國產跑車品牌也會成為客戶選擇的一道坎。 一苒: 1、 沒人認識這個品牌、沒人見過這個蜻蜓logo。 這是致命的。因為法拉利和保時捷911消費者90%并不是為了很能跑,而是為了品牌和社會身份。所有的奢侈品都是這樣,消費的動機不是實用和功能,而是為了精神層面的訴求。 2、作為全電跑車,性能還是很一般。加速甚至不如轎車Model S,不如蔚來ES8這個大SUV。 另一個關鍵的續航指標也很一般。79度大電池,用在按說輕量化應該很好的跑車身上,怎么續航只有380km呢?三電系統的集成能力看起來很一般。 巴頓: 1、品牌,誰都沒聽說過的一個品牌突然就起來了,沒有蔚來汽車去紐北刷圈的結果,沒有nb的工程、設計團隊作為背書,讓人掏大幾十萬買一電動跑車,太難了; 2、性能:作為一輛跑車,目前只公布了百公里加速,而且僅僅4.6s。跑車最大的作用不是真的在車主手里能有多快,而是談資有多少(外形也是一種談資)。談資需要數據去堆積,比如百公里加速快過誰,18米繞樁超過誰,麋鹿試驗快過誰,紐北刷圈比誰快這種數據,要讓人知道你的厲害。至于NEDC續航里程和人機交互反而是次要的,誰會去關注蘭博基尼人機交互系統或者油耗多高這種事情? 3、價格:補貼后接近70萬的售價,買到150萬的外形,50萬的加速,20萬的內飾和10萬的品牌,在我看來不值。我寧愿花70萬買保時捷718,至少給我的是50萬的外形、50萬的加速、50萬的品牌、50萬的操控,堆積起來是不是更值? 04 對于誰會買K50這個問題,各位可謂是腦洞大開 說了這么久的車,咱總得聊聊用戶吧,畢竟是人家買單。不過,大家都想不出什么樣的人會買,于是只能大開腦洞。說什么的都有,快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槍: Attlee: 用著華為手機的中年男子,只買國貨,同時還想趕下潮流買輛跑車。 前途內部的員工家屬,辛苦這么久,無理由捧場。 3、現在想要入局新造車勢力的不靠譜玩家,買一輛自己拆了研究造電動車。 一苒: 1、當天中午喝多了,下午進店的富豪 2、公司老板的朋友 3、瘋狂的國貨支持者 Kirin: 大膽猜測,最終會購買的客戶會是很小一部分能說服自己老爹的95后小鬼,原因如下: -95后對國產車沒有先入為主的排斥感,(沒有經歷過國產車粗制濫造的那一階段);往大點說,95后不像70,80后那么崇洋媚外。因為他們生在中國開始逐漸對外秀肌肉的年代,民族自豪感和民粹情緒遠大于70,80甚至90后。 - 95后更愿意接收新事物,燃油車情懷也會相對少一些。 - 95后需要說服他們的爸媽(70后)去接受國產車和電動車,所以”能說服“爸媽也是關鍵因素。 巴頓: 硬要說的話,可能是:年齡35-50歲,IT高管、車界高管、有民族情懷的老板,家庭至少第3輛車。 說實話我真想不出來到底誰會去買這種個性車中的個性車。 05 針對自建工廠的策略,產品經理們是這樣看的: 巴頓: 這是一個不受制于人的方法,但前期投入很大,要大量資金和時間人員投入。產量富余的情況下,未來說不定可以給其他新能源車企代工呢,畢竟產量規劃不可能一年就幾百輛。 Allen: 自建工廠無疑是明智正確的選擇,無論是對品質的把控,還是對今后上量的準備,江淮代工蔚來爆發出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是前車之鑒。而且目前來看,國內成熟制造商生產制造跑車的經驗仍是非常缺乏的,與其如此還是自建工廠相對顯得更為靠譜一些。 Mr.J: 是否自建工廠是新能源車企的熱議話題,隨著政策收緊,生產資質對于新進者是非常難申請的。目前選擇代工的幾家新能源車廠也發現了代工所帶來弊端,愿意合作的代工廠往往自身在品牌形象上處于行業下游。自建工廠在之后品牌形象和制造能力的背書上有更多的文章可以做。 金屬瘋子: 真心想搞事的企業,最后一定會選擇自建工廠,這樣產能質量成本等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但是前期輕資本運營階段,可以考慮與成熟主機廠合作的方式(以汽車的復雜程度,今天及以后我想都不會出現類似富士康這種標準化代工形式的存在) 06 跑分跑不贏十年前的特斯拉Roadster,大家怎么看? 2008年,特斯拉交付其首款作品,電動跑車Roadster,0-96km/h僅需3.7秒,美國EPA綜合續航393km(EPA工況比NEDC更苛刻,所以這個數值可能相當于NEDC450km以上)。 10年之前,陳奕迅的《十年》成了KTV金曲,大部分中國人還在用諾基亞和摩托羅拉。 10年過去了,前途汽車推出了K50跑車,但加速和續航都明顯不如當年的Roadster。 產品經理對此看法不一。 第一種觀點:技不如人! 金屬瘋子: 電動車時代,整車廠越來越多的作為一個拼合的角色,就像拼樂高積木一樣。前途完全可以通過堆物料來實現超強的性能,但可能這之間的性價比會比較低,因為只有極少數的核心公司才能掌握核心的三電技術并通過垂直整合和規模化降低物料成本。但是對于一個新品牌的第一臺車來說,既然定位就是不走量的跑車類型,完全可以做得極端一點(可以參考蔚來的 EP9),然后只造少數的幾臺,來提高品牌的逼格。 Kirin: 這個問題才顯現了前途K50最大的失敗。如今,在電動車已經不是新興事物的前提下,前途再推出一臺性能并不爆炸的”秀肌肉“產品,能為前途這個品牌帶來什么標簽和帶來什么品牌效應,還有待觀察。 一苒: 沒有金剛鉆,偏攬瓷器活兒! 不光加速,10年前的Roadster續航也更高(EPA都跑到了393公里!比今天國內任何一款國產電動車都高!)。而且這車在北美售價大概11萬美金,按照匯率也就是70萬人民幣左右。 中國人造工業品,跟西方比,一向都是看起來更多的性能或者堆料,更低的價格,才可能突圍成功。很遺憾,這兩點K50都沒有做到。 第二種觀點:人各有志! Allen: 百公里加速不應該是評判性能的唯一標準,而且前途K50和Roadster的定位也并不一樣,Roadster更多的是面對一些極客粉,而K50目前定位看提供給了預算有限又想買一輛漂亮跑車的人不錯的選擇,作為一款城市跑車還是看整體動態表現,包括推背感、過彎、制動等等。 巴頓: 電機選用和標定還是偏傳統乘用車,更看重耐久和穩定性。其實跑車可以適當犧牲耐久,畢竟很少看到跑20萬公里的法拉利。但造跑車這方面我們國人沒有很多經驗,耐久方面的數據庫也幾乎沒有,只能先按照普通乘用車來穩扎穩打。 nfg2006: 首先,中美國情不一樣,就算將性能做到與Roadster一致甚至超過它并無太大意義,因為在中國基本上很少有場地能夠盡情釋放其動力潛力;其次,K50定位是城市跑車,當前的動力指標已經與入門級跑車相差無幾,滿足一般需求;再者,畢竟是首款電動跑車,尚不明確市場反饋如何,如果市場需求更高的性能,再做進一步研發也是可以的。 07 各位還有什么想要評價的? 一苒: 產品戰略和品牌戰略,必有一個搞錯了。 如果前途要做高端品牌,那么先做個跑車可以,但從公司的產品創新程度、造勢、宣傳、建店來看,你有覺得驚艷嗎?如果沒有這就不是高端品牌。 如果不做高端品牌,搞個跑車賣給誰呢?你會去吉利和榮威店里買超跑回家嗎? Attlee: 矛盾! 一方面感覺這車沒啥存在價值,同樣的預算用戶可選擇車型太多了,且實力都很強。前途K50性能、設計都不占優勢,品牌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另外一方面,這款車的出現又讓人感覺挺高興的,即便再怎么噴我們也知道,打造這樣一款車型的難度以及背后的困難時外界想象不到的。不分青紅皂白的下結論太武斷了,存在即合理。 前途有k50,但K50沒有前途! nfg2006: 作為一款70萬左右的車型,駕駛輔助功能卻只有定速巡航和360全景影像,實在是略顯寒酸了點,至少自適應巡航、車道偏離預警這些功能應該是要具備的,增加座椅記憶這種高科技配置也不算過分。 Allen: 相比前途K50的跑車我其實更關注前途后續的量產車產品,從中國汽車市場看是否真的缺少一款電動跑車?蔚來的EP9其實也是類似的故事,K50更進一步,不光把跑車做出來,還能上牌上路跑,但既然往量產方向去了,我覺得產品基因沒有展示出來,特別是在智能化方面。我理解作為一款跑車產品主打性能、造型無可厚非,但是這畢竟是一款小眾產品(個人預計年銷量小幾百臺),作為一家汽車公司更重要的后是后續年銷上萬的跑量產品,從目前K50公布的信息,沒有看到任何與智能車聯、自動駕駛相關的功能介紹,較為失望。 長頸鹿是猛獸: 勇氣可嘉!名字打出去了,期待后頭有精彩會到來。據說除了調教是英國團隊外,其余都是前途自己完成,沖這個還是挺想給他點個贊。 金屬瘋子: 真的覺得前途應該把 K50做得再高冷一點,像一臺標桿車或量產概念車就好,現在這樣的定位有點尷尬 巴頓: 國產電動跑車的試水之作,很有骨氣,但市場會給出答案,可能會比較慘,銷量咱還是跟蘭博基尼這種一年300輛的超跑比一比就可以了。 Kirin: K50無需太多評價,前途的下一款車型應該才是公司的命脈。 08 綜合評分 9位產品經理,對K50各個項目打分,平均如下: 09 銷量預測 Q:正式交付6個月后,平均月銷量預測是?(取第7、8月平均數) 關于銷量預測,大家的觀點較為統一,前途K50受眾面很小,銷量很難大幅提高。其中最高預測月銷量不過60輛,平均預測23.1輛/月。不知道這個數字,對于K50來講到底算不算有“前途”。 比亞迪2017年電動車銷量超過11萬輛,上個月,上汽榮威&MG,新能源銷量單月過萬。 蔚來汽車6月末首次開始交付,7月份交付接近500臺,后續隨著產能爬坡,可能銷售節奏還會加快。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款跑車,到底能為前途帶來多大的銷量,多大的業務貢獻? 大家怎么看?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公路飛行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75321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