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流行跨界,演電影的可以去《跨界歌王》唱個歌,做外賣的敢搶打車的生意,玩互聯網的也可以去造個車......
一切皆有可能。在你對娃哈哈的印象還停留印著王力宏頭像的哇哈哈礦泉水上時,人家已經進軍新能源車市場了!
是不是感覺畫風很魔幻?小時候沒有什么事情是一瓶AD鈣奶解決不了的,長大后咱們或許真的能看見“娃哈哈汽車”了。
娃哈哈汽車來了?
《電動大咖》從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到,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新公司——浙江德清娃哈哈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已于2018年8月27日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
一看這公司名字,滿滿的科技感,莫不是哇哈哈又要研發什么“超能量+黑科技”的飲料?
不過,仔細看看可不止生產飲料這么簡單。娃哈哈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非常廣,包括生物工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的技術開發、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智能技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企業管理咨詢等。
這技術服務啥的大致都能跟娃哈哈扯上點關系,關鍵是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智能技術也位列其中,這是不是意味著娃哈哈未來或有計劃進軍汽車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注冊地址莫干山國家高新區。早在兩年前,樂視生態汽車(浙江)有限公司曾拿下莫干山高新區北部園區的一塊土地,用于建設樂視超級汽車工廠和智能汽車生態小鎮。不過后來,大家都懂的,樂視資金鏈危機導致樂視汽車項目停擺,該產業園項目也被擱淺。
如今娃哈哈將創新公司設立于莫干山高新區,并在經營范圍中加入汽車相關業務,真要接手老賈這塊地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以飲料起家的娃哈哈,為什么會萌生跨界造車的念頭?
娃哈哈的“中年危機”
作為中國飲料界的老大哥,娃哈哈所創造的輝煌成績有目共睹,但是31歲的TA,這幾年的日子并不好過。
自2013年起,娃哈哈的營收便開始年年下滑,從2013年的783億元滑落至2017年底的456億元,“中年危機”觸不及防就這么來了。
娃哈哈慌了,但是姜還是老的辣,針對營收下跌的現狀,娃哈哈先是在去年(2017年)進軍白酒業,在今年4月底又聯手中南集團推出了一款名為“天眼晶睛”發酵乳飲料,通過微商渠道銷售,再到最近與拼多多聯名推出了一款名為“呦呦君”的定制款乳酸菌飲品,首發于拼多多。
在屢出新招之后,娃哈哈把手伸向了和它八竿子都打不著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就不足為怪。
硝煙四起的新能源汽車戰場
不難發現,德清娃哈哈涉及的領域都是發展前景被看好的投資“風口”。數據顯示,生物醫藥領域在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資額從2014年92億的增至2016年為232.26億元。
而在熱門的新能源汽車領域,從2015年至2017年,國內共有超過200個生產項目落地,涉及投資金額達到1.5萬億元,已公開的產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其中,2017年全國新投入整車項目全年累計達到91個,投資規模達到5282.83億元,總產能1315萬輛。與此同時,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已經推出了燃油車退出時間表。
新能源市場成長空間巨大,不過話說回來,造車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有老賈孤注一擲,后有董小姐為銀隆自掏腰包,蔚來、威馬、小鵬來勢洶洶......各家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不是開玩笑的。這也意味著,如果娃哈哈真的選擇造車,面對的可不僅僅是傳統車企,還要與一大批造車新勢力正面剛。
總而言之,娃哈哈近年來深陷品牌老化的泥潭,無論是產品還是渠道,表現乏力。想要與眾多車企分一杯羹,更是難上加難。不過,無論娃哈哈是不是真的要造車,筆者還是希望童年的記憶“娃哈哈”能找回昔日的輝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大咖·新能源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76637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