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 "夢想"這個詞往往會被冠以了"不切實際"的含義。然而,世界那么大,總有人要去外面看看,世界的美好需要夢想去創造。
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汽車這個大玩具面臨從所未有的變革。我們與汽車的關系曾經是那么的冰冷,那么的單調無趣。用車很簡單:上車,點火啟動,打開空調和音樂,遠途最多開設定一下導航;沒有油了去排隊加個油,偶爾面對油站只收現金的尷尬。
每年定期去保養,換機油,清洗油路。車子有問題了,鮮有人能夠自行搞定,只能去4S店排隊,等待一段時間看似高深莫測的檢測。那些G-book、安吉星等遠程系統也僅僅在新車入手時才把玩幾下,偶爾還要被太普通的普普通話尷尬一下。
汽車工業幾百年來,汽車零件越來越復雜,造型越來越搶眼,座椅越來越舒適,空間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然而,從狹義來說,我們的用車習慣卻始終遵循幾百年恒古不變的傳統。
傳統車企原本有太多的機會去實現汽車的智能化,引領汽車的革新,只是幾百年機械化的沉淪似乎再也無法自拔。智能汽車最終依靠這些白手起家的造車新勢力——特斯拉們帶到世人面前。
如同當年iPhone橫空出世,我們發現手機原來可以這么神奇的,不僅僅是可以用來砸核桃的Nokia,不僅僅是Hello Moto。特斯拉Tesla如同汽車界的蘋果一樣,打造出震撼整個汽車工業的智能汽車。
汽車工業的革新從將發動機換成電動機開始,到車載智能系統進化,到自動駕駛。人們對汽車的要求越來越高,汽車的未來可塑性越來越豐富多彩。隨著汽車制造工藝和技術的發展,汽車硬件的可靠性成為理所當然,人們對于汽車的觀感勢必更加個性化,能將個性化發揮到極致的人車交互系統將是用車全新需求所在。
各大車企發掘這個汽車全新的風口,越來越重視車載系統的用戶體驗設計。車載系統遠遠不同于智能手機系統,也遠遠不只是在車上打電話、看視頻、聽網上音樂。我們來簡單看一下市面上的車載智能系統。
特斯拉 Tesla車輛控制系統
作為業界唯一真正量產智能汽車,特斯拉帶來了顛覆性的極致汽車體驗。就像當年蘋果電腦把磁盤驅動器去掉,再接著在手機上把3.5耳機接口刪除一樣,特斯拉汽車車載系統設計是革新式的,大膽地幾乎取消了全車的絕大部分實體按鍵,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碩大的中控觸摸大屏。
Model S擁有一個17寸的觸摸屏作為控制中樞,汽車各項功能都通過觸摸屏來調整和控制,就連汽車懸架的高低,都可以通過中控屏來進行調整。車載系統定期通過OTA空中升級給客戶帶來新的界面和功能,還可以對車輛進行遠程診斷并修復非硬件問題。
特斯拉為還能在不改變硬件的情況,僅僅通過軟件更新來提升汽車的百公里加速時間或最高時速。通過改善電動機的扭矩以及電池組的能量傳輸過程,也就是整個汽車機體的能量控制系統,使得各個子系統之間匹配效率更加優化,從而提升汽車的動力表現。
騰訊 AI in Car
AI in Car 利用騰訊的安全、內容,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平臺能力為用戶提供智能語音、智能出行、個性化內容、社交、運營增值等全場景服務。廣汽、長安、吉利、比亞迪、東風柳汽等五家公司是騰訊車聯的首批合作車企。
最新的成果就是廣汽新能源與騰訊在7月28日發布的AI系統,該系統擁有QQ音樂、社交出行、一鍵找樁、實時導航、AI語音等五大核心功能。廣汽新能源AI系統可以管理車窗、雨刮、空調、座椅加熱,甚至儀表背光調節等。通過AI助理,人車進行語音交互,實現車身控制、導航、音樂、等服務。
此外,搭載科大訊飛智能語音系統的廣汽傳祺廣小祺車載系統,車主說一句:“小祺,你好”,即可喚醒該系統。通過語音交互就可以完成導航、空調控制、車窗升降、座椅調整、雨刮器等多項功能,甚至還可以通過語音控制啟動和熄滅發動機。
廣小祺通過獨立的屏幕實現車輛助理功能,人車交互不再是單純的人和機械硬生生的對話,而是有直接觀感的交流。有來電時,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電話顯示,而是你真切的感受到有一個伙伴在提醒你。車門沒關好、快沒油沒電了,“廣小祺”會立刻跳出,一臉緊張的提示進行相關操作。
百度 Apollo車載系統
在2017百度世界論壇上,Apollo小度車載系統正式發布。Apollo小度車載系統提供了人車對話、刷臉登錄、疲勞監測、車家互聯等核心AI功能。目前,Apollo小度車載系統已與13家車企達成戰略合作。百度與北汽在自動駕駛、車聯網、云服務等領域進行合作,全面打造“一站式車聯網產品。
車主通過刷臉登錄后,車輛識別車主之后自動調節座椅的姿態。車載系統通過車載攝像頭,感受到車主是否疲勞,進行提醒。車主通過語音即可查詢路況、導航、購買電影票。車主可以遠程操控車輛,如打開車內空調、檢查油耗等。Apollo小度車載系統完全顛覆了以往駕駛體驗,汽車將不僅僅是代步工具,而是“更懂你”的“第三空間”。
阿里 AliOS
阿里和上汽合作的榮威RX5,號稱互聯網第一車,讓不少初次在汽車上體驗語音交互功能的車主稱贊。阿里與中國盈利能力最強的上汽進行全方位的合作,最新也在榮威Ei5上配備了互聯網智能行車系統2.0。目前,阿里車載系統已經與上汽、神龍汽車及福特等車企實現了深入合作。
智能AI人工語音,可以控制空調、導航、音樂、座椅加熱等基礎功能;還可以進行情景式語音交互,例如說一句“下雨了”,車窗和天窗就會自動關閉;“我要抽煙”可以將天窗開啟一條縫。支持實時在線地圖及路況預警、導航目的地智能推薦、停車場/充電樁智能推薦及支付寶服務、車友圈實時位置共享等。
技術的百度,不僅僅在汽車數據分析、人車交互、汽車系統安全下了大功夫,其自動駕駛技術也已經幾近量產配備。做電商生意的阿里,手擁支付寶平臺,看來我們是可以直接在車上買東西了。社交娛樂的騰訊,有微信和QQ這一中國最強大的社交軟件,我們可以在車上直接跟朋友視頻聊天,分享車內外的風景。
智能汽車繞不開BAT互聯網巨頭,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的主場。在互聯網時代,BTA已經深入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不是各自為戰,互聯網去造車,車企去開發軟件,這將讓安全、智能的汽車時代快速的到來。
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是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過去汽車工業的發展重點放在了硬件方面的革新,時至今日,系統和軟件應用已經日益成為汽車個性化的落腳點,如MIUI之于小米,IOS之于蘋果。
硬件可以東拼西湊,但即使是一堆品質上乘的硬件,卻有可能成為不了一個好的最終產品。硬件與硬件之間的磨合調整,控制系統的優化,UI的設計將是汽車未來競爭的主戰場。
現下的汽車中控臺,屏幕化,大屏化都成為潮流。造車新勢力們無不大屏化,傳統造車比亞迪也在大屏化。那些吵著銷量不好的車企們,為何不放手一搏,增加一個iPad pro類的中控屏幕。在造車新時代,沒有一個大屏,或者兩個小屏,你好意思拿出來嗎?
觸摸大屏是智能系統的載體,人們通過大屏與汽車交互。汽車外觀,座椅這些硬件我們無法改變,但是中控大屏系統可以像手機系統一樣不斷更新,不斷給用戶帶來驚喜。即便只是按鈕從圓形變成方形,屏幕主題從藍色變成紅色。對于一輛車來說,車主要求的或許其實不需要太多,僅僅只需要能感受歷久常新便已經是大功一件。
對于國產品牌來說,這是一個擺在眼前的賣點,走著外資品牌的老路,注定無法追趕,更無法超越。前智能汽車,大屏是必備,個性化UI設置選項是基礎,起碼保證每年至少一次的系統更新是更新汽車使用體驗關鍵。
車載系統不同于桌面時代的Windows,也不同于手機移動時代的IOS和Android,它遠遠不止于娛樂系統,也無需過度強調互聯網服務。
你真的會在車上聊微信,你真的會在這個中控大屏上上網?汽車的革新要真正切中用戶在汽車場景下的痛點,畢竟車上使用場景跟手機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卻是差異化的應用,簡單的將手機應用復制到車上未免太沒有誠意了。
車載系統給駕駛者帶來便利的同時,同時也要警惕是否讓駕駛者在駕駛過程分心,從而不能專注于道路狀況,存在安全隱患。畢竟這么大一個屏幕,是不是亮一下屏,時不時這里一個提醒,那里一個信息,人都要被煩死,路怒癥會更加嚴重吧。IOS的駕駛模式,就是將信息提醒都關閉,電話也只留下關鍵人員才能打通,這就是要讓用戶專注于汽車駕駛。
車載系統,不僅僅是一個系統,而是汽車中樞神經系統,借助AI的大數據力量,在用戶使用過程中不斷積累數據基礎,了解用戶的歷史行為和使用習慣,從而讓汽車擁有感知和決策能力,配合云端大數據,預測用戶在何時何地想做什么事項,需要什么樣的服務,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廣大車主每天的海量用車大數據,最終作為每一次系統更新的依據。每一次的更新都為車主帶來更人性化的用車體驗,帶來汽車功能上的優化。汽車再也不是冰冷的,人與車也不再是孤立、單向的,汽車因人而成長,最終使得人車統一。
在智能時代之前,我們電腦上的應用,我們手機上的APP都是相互獨立的,信息都是相互隔絕,而智能汽車是要融合一切,讓汽車變得更加聰明,所有的應用都是場景化的。
未來,當我們在日歷中設定好去西藏旅游的信息,我們的智能汽車會確認好路線,通過地圖和天氣功能,實時確認好路線是否擁堵,提前提醒用戶出門。用戶上車后,有一句問好,可能來自車企老總,可能來自哪個明星,可能來自我們個性化的錄制。快到達機場時,航班老總也來了問候與提醒,航班是否準時,在哪個柜臺辦理事務。
汽車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汽車不是一定去排隊加油的,汽車故障是可以一目了然的。智能汽車時代即將來臨,這一切從大屏開始。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TMC動力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7913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