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業雖然在短短時間內就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從它逐步興起的那一刻,就伴隨了種種的爭議與質疑。的確,盡管電動車可以節約石油資源,并方便將污染廢料集中處理,但現階段的電動技術并不成熟,電池容量不足以支撐高續航、低溫狀態衰減嚴重、充電樁尚未完全普及、充電時間長等問題,都阻礙著這個行業的發展。因此也有很多人展開了相關的思考,那就是,電動車真的能完全代表新能源嗎?
12月1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人民日報》第六版發表題為《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文章,文中提到:純電動汽車的短板是續駛里程和充電時間,尚不能滿足量大面廣的遠程公交、雙班出租、城市物流、長途運輸等市場需求。為此,應及時把產業化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萬鋼今年剛卸任科技部部長一職不久,他此前也是國內新能源行業戰略的制定者與執行者之一,因此他的觀點也引發了業界的關注與解讀,對此,插座君總結了作者文中的幾個主要觀點。
取消電動車補貼后仍應有相應優惠政策
萬鋼認為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隨著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其生產成本逐步下降,應用優勢也開始擴大,已具備2020年退補的條件,政策支持應轉向稅收優惠、環保激勵、碳交易、金融創新和路權支持等方面。應當認真研究屆時補貼退出后的稅收優惠政策,使交通運行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車輛成本得到補償和獎勵。此外還要鼓勵金融創新,開展新能源汽車分期付款業務并給予優惠貸款,使購買成本與使用成本互補。
純電動車是短板,應著手布局氫燃料電池車
目前,純電動汽車的短板是續駛里程和充電時間,因此無法滿足大面積的公交、出租、物流、運輸等需求。應及時把產業化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燃料電池汽車具有清潔零排放、續駛里程長、加注時間快等優點,而我國氫能來源廣泛,既有大量的工業副產氫氣,又有大量的棄風棄光電、低谷電等可供制氫的存量資源。應盡早開展區域商業化示范運營,加快產業化進程,實現新能源汽車產品型譜電動化、智能化全覆蓋。
目前,插電混動車銷量突飛猛進,包括寶馬、大眾等豪華品牌都發動了插混車攻勢。而萬鋼認為,2017年以來,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呈快速增長趨勢,插電混動車應該朝增程式混合動力車方向發展,充分利用內燃機領域新技術,推廣應用諸如稀薄燃燒、均質壓燃、轉子發動機等創新成果,促進內燃機與電驅動技術的融合發展,在帶動產能轉換的同時,使排放降到更低,有效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總得來說,萬鋼的觀點是,我國在新能源行業方面全面發展,以氫能源燃料電池接替現有的動力電池,并將插混動力向增程式混動方向發展。文章中指出了不少電動汽車目前存在的部分問題,你們認為這些觀點合理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車插座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8459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