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中國啟動第一輪新能源汽車推廣以來,得益于多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支持,中國在新一輪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中搶得先機,新能源汽車更是增速迅猛。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騙補”類事件也已屢見不鮮,因此為順應發展趨勢并倒逼新能源技術的提升,新能源補貼政策也再不斷升級換代。
2019年新能源補貼政策中,地步取消、國補折腰50%、并在3個月過渡期后取消對新能源汽車(公交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除外)給予購置補貼,福利大減。眼看6月已至,距離6月25日補貼過渡期結束不到19天,官方立志的由新政開啟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的新消費,真的難以實現嗎?
新政亮點與遺憾的雙重演繹,動力與阻力并存
補貼退坡大限來臨,細觀新政不難發現其中有亮點,但也存遺憾。新政補貼標準中統一對00km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給予2.5萬元的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避免了車企無休止的追求長續航,而落入“特斯拉陷阱”,畢竟特斯拉作為進口車,其續航里程的測試場景與中國的人口密度大相徑庭。此外,取消地方補貼也能避免“排外”,促進地方車市的公平競爭,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更好的發展。
不過,新政也存在遺憾之處,且不說以續航里程作為劃分補貼是否足夠嚴謹。以此為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也容易導致車企為拿高補貼,以增加電池增加續航里程,同時也增加了能耗與成本,也成了消費者購車阻力。
技術難題未破,車企面臨三道“必考題”
該項政策的實施也使得廠商們不得不面對續航難、充電難、成本高在內的三大瓶頸,這也是新能源市場實現從政策導向轉為市場導向的關鍵門檻。新政推行的初衷正在此,以政策導向驅動技術提升,推動更多的車企開啟嘗試構建新能源汽車出行生態,真正解決用戶的出行痛點。
本意雖好,但落到實處不難發現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于技術瓶頸期,三道必答題的解答還需要長時間的歷練。技術難以突破、造車成本居高不下,車主購車費用隨即增加,而缺少政策補貼后資金來源減少,導致造車廠商們被迫陷入“死循環”。對經驗老道、資金雄厚的傳統車企還好,但對融資較難、資金不足的造車新勢力造成的壓力可不少。
成本顧慮消費者難買賬?“真愛粉”大測試
事實上,補貼退坡后新能源汽車價格上漲已是大概率事實,盡管當前不少車企采取了“報價政策”,但截至過渡期后,消費者的購車成本無疑會上漲,這導致不少人認為新能源汽車要想回歸市場難。但價格只是消費者購車時的考慮因素之一,并非決定性因素,品質、口碑、產品力等均在其考慮范圍內。
因此在筆者看來,補貼退坡更似一場“真愛粉”大淘沙,排除那些沖著補貼嘗鮮的消費者,留下真正的目標消費群體;而且還能淘汰那些渾水摸魚的造車廠家,留下實力派,這對市場來說未必不是好事。事實上,對比亞迪、廣汽等已經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來說,他們并不懼怕補貼退坡,畢竟在政策良好之時,憑借實力他們已經獲得了不俗口碑。
總結:回到文章開頭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的新消費,真的難以實現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無論是對消費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退坡政策都是短期利損,長期利收的事情。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并不難,真正難的是短期內市場的發展,畢竟新政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夠進行一番“大淘沙”,而作為維持一個行業朝陽發展的根本,市場驅動的新消費在解決三大難題基礎之后,只是時間問題。不過沒了政策補貼你還會買新能源車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智電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9244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