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2019年的下半年,已經過去近20天。在這段時間里,各家車企的“期中成績”相繼公布。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哪家車企上半年奪得銷冠,繼續領跑大市;也并非哪家車企上半年逆市上揚,同比大幅增長。反而是銷量大多在榜單“下部分”的造車新勢力,引來了諸多網友的關注。
部分網友認為,在經歷了“PPT造車”、融資能力、工廠動工等層層比拼后,造車新勢力終于從當年的“紙上談兵”到了如今的“搶占市場”。例如今年上半年造車新勢力總銷量占據純電動汽車總銷量的近10%,較往年有了極大的提升。
但也有部分網友認為,雖然今年上半年造車新勢力“大張旗鼓”的動作,似乎正不遺余力的向市場展現自己的發展與實力,但其頻發的質量問題、銷量的兩極分化,以及不少車企還未量產就“腹死胎中”的事例,恐怕才是大多數新勢力的常態。
三足鼎立,成績與爭議并存
眾所周知,從最初的“拼PPT”到拼融資,再到后來的拼交付速度,2019年被業界普遍認為是造車新勢力的交付元年。然而截止今年上半年,已經實現交付的造車新勢力不足10家,其中真正能夠實現交付量比拼的,也僅有小鵬、蔚來、威馬這三家“頭部車企”。
據乘聯會數據,今年一季度蔚來共交付新車3989輛,對比其2018年第四季度的7980輛的成績,可謂打了“對折”;而其上半年累計銷量共為7481輛,情況仍不容樂觀。
究其外部原因,消費者大多認為銷量下滑與新能源政策補貼退坡不無關系,同時特斯拉ModeModel 3憑借更加優異的品牌效應,以及32.8萬元的起售價大肆進軍中國市場,也使蔚來一部分潛在客戶流失。而其內部,頻發的質量問題、續航里程較短、人機系統失靈、蔚來ES6與ES8同質化較為嚴重,以及“自燃”等事件,也讓不少消費者感到失望。
而同為新勢力“三強”的威馬汽車,據其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共交付新車4085輛,取得造車新勢力第一的好成績;根據上險數,截止今年5月,威馬汽車位居第一;其上半年累計銷量共為7458輛,在車市下行的大背景下表現優異。
回顧威馬汽車上半年的表現,穩定的銷量數據離不開其穩扎穩打的營銷策略以及優秀的產品力。同時,與其他造車新勢力相比,威馬汽車并未產生負面新聞造成影響,再加上其補貼退坡后第一時間宣布“保價計劃”,更是進一步的刺激了潛在消費者。此外,威馬汽車如今正在全球范圍募集D輪融資,并將其用在技術研發、品牌推廣、用戶服務等方面,屆時,相信其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而小鵬汽車,首先恭喜其榮登2019年上半年造車新勢力累計批發量榜首。據乘聯會數據,今年1-5月小鵬G3累計銷量達到7359輛,6月批發數為2237輛,上半年累計批發量共為9596輛。不過,在6月上險數還未公布的情況下,小鵬汽車是否能夠坐實銷量第一尚不能確定,畢竟1-5月小鵬汽車累計上險數還不及威馬汽車。只有拿下批發數與上險數的“雙料冠軍”,才可以讓大家心服口服。
此外,在亮眼數據的背后,小鵬汽車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眾所周知,小鵬汽車由海馬汽車來代工,雖然在日前C-NCAP測試中取得了五星好評成績,但NEDC續航里程與標定值存在較大差距與高速掉電過快的缺陷,被不少消費者所詬病。同時,小鵬汽車日前發生的“快速迭代”事件,不僅傷了不少“鵬友”的心,或也將導致一部分潛在客戶的流失。
不容放松,挑戰仍在繼續
值得肯定的是,在經過重重考驗后,部分造車新勢力的產品陣容已初成規模,并且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提升。不過,對于它們而言,眼下仍不是“喘息”的時刻,需要面對的困難還有很多,需要經歷的考驗也還有很多,挑戰仍在繼續。
就拿處在新勢力“三強”的小鵬、蔚來、威馬來說,雖然它們在造車新勢力這個“圈子”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它們的對手遠不止這些,還有實力雄厚的傳統車企。
縱觀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單,即使是新勢力的“頭部”企業,也遠不能擠進榜單前十名,甚至其半年的總銷量仍不及傳統車企一個月的銷量。同時,再加上諸多合資品牌已不再“打盹”,紛紛開始向新能源領域發力,造車新勢力若想繼續發展、繼續生存,不僅需要頂住補貼退坡帶來的壓力,在銷量上再度突破,更要大力投入、大力研發,在綜合實力上有所作為。
此外,無論當時的熱度多么高漲,無論當時的想法多么新穎,當消費者的“新鮮感”過去后,經得住市場的考驗、經得起消費者驗證,才是獲得高銷量的制勝“法寶”。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想買一輛新能源汽車,但是不會多考慮新勢力品牌,因為頻發的質量問題實在讓人不敢“下手”。
的確,除了“自燃”、電池包等在內的硬性問題,一些中控死機、車門無法開啟、動力失靈、檔位無法切換等問題,同樣是阻礙消費者對其選擇的重要原因。
而在營銷服務方面,造車新勢力相比傳統車企,也有所不及。例如一些車企曾出現服務人員頻繁變更,導致車輛訂單與交付工作無人對接的情況;車企APP上線初期,積分商城內的產品稀少且圖片隨意拍攝,導致劣質感極高影響消費者購買欲望等情況。這些都是造車新勢力需要努力、需要完善的地方。
結語:綜合來看,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年代,部分造車新勢力正在沖破市場的考驗,逐漸提升自己的市場占有率。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中部梯隊實現量產、合資品牌逐漸發力,以及現有造車新勢力一些隱存的問題,諸多的挑戰仍在繼續。是把握機遇穩步發展,還是惡性循環慘遭淘汰,最終都取決于自己。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EV情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9520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