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發布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里,在“第二(二)條”中提到“科學規劃建設城市停車設施,加強充電、加氫、加氣和公交站點等設施建設”。即是說,除了充電、天燃氣這類新能源、清潔能源車外,氫燃料燃料電池電池車也將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車型之一。
言外之意,雖然目前世面上流行的多是插電混動或純電動車,但未來會加大對更清潔燃料——氫燃料能源汽車的推動,這無論對于車企還是大眾,都在釋放一種明確信號,有利于國人上下一心,為這個共同的目標齊心協力。
盡管有人認為當下我國氫能源汽車存在技術瓶頸、相較美日韓等國滯后、氫能源儲備運輸難度大、加氫站擴建或改建成本高、汽車售價高等不利因素,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就像當初傳統燃油車剛剛興起,一輛桑塔納就得20多萬一樣,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而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觀念越來越開放,或是通過政策、市場倒逼車企在技術、成本控制等方面進行改善,氫能源汽車未來大有可為。
目前,市面上也能看到一些氫能源汽車的身影,通過它們,也或多或少能看出各家車企在氫能源汽車方面的優勢。
01
豐田第二代Mirai計劃2020年推出
2014年底,豐田推出了Mirai,據稱Mirai是全球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
相較純電動汽車,這款車具有“加氫時間短、續航持久”的優點,其最大續航里程可達500公里。
這款車與之前發布的FCV概念車幾乎完全一樣,而且為了減小風阻,特意將前擋風玻璃傾斜度加大,看起來更動感。
Mirai所使用的高壓氫氣被儲存在車身后半部分的高壓儲氫罐中,減壓后的氫氣進入駕駛室下方的燃料電池。該款燃料電池輸出功率可達650V,發出的電能通過變頻器升壓后供電動機,使其最大功率可達113kW,最大扭矩為335N·m,最高車速為200km/h,百公里加速約10s,滿足日常使用綽綽有余。
但據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款車一直以“手工制作”的方式生產,產量跟不上,且成本高,產品質量不穩定。而且,對于消費者而言,售價高達40多萬元僅能購買一輛低配車型,接受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而且,有消息說,盡管這款車推出已近5年了,但全球銷量還不到1萬臺。
然而,好消息是:豐田計劃在2020年推出第二代Mirai氫燃料電池汽車,并計劃到中國市場試水。
02
最近,現代基于ix35打造的氫動力汽車NEXO好消息不斷,一是NEXO剛剛在國內完成了首次路試,二是現代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第二代量產型NEXO韓國國內訂單已超過5500輛。
雖然NEXO是基于ix35打造,但外觀上幾乎看不到ix35的影子。前臉采用倒梯形格珊搭配“地平線”車燈設計,車尾有“Fuel Cell”標識彰顯其獨特身份。為了減小空氣阻力,采用了隱藏式車門把手,且D柱上的“Air curtain”也可從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渦流從而改善行駛阻力的效果。
NEXO的動力系統主要包括氫燃料電池、電機、儲氫罐以及高壓鋰電池等。燃料電池是最重要的動力部分,而位于車輛后方的1.6kWh的高壓鋰電池則主要負責燃料電池的啟動、車輛起步,以及為其他電子配置供電和與燃料電池一起驅動。新車最大輸出功率為120kW,最大扭矩為395N·m,百公里加速9.2s,最高時速可達179km/h。且據官方測試結果,其NEDC續航可達866公里,加一次氫僅需3-5分鐘。
而對于大眾最關注的安全問題,NEXO特意采用了3個儲氫罐分開儲存,分別位于后座及后備箱下方,每個儲氫罐在70Mpa壓力下可裝約2kg的氫氣。為了提升安全性,NEXO使用的儲氫罐外層為碳纖維,可承受高壓、激烈碰撞,并具有長時間承受高溫火焰的特殊涂層覆蓋。
安全一直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也是氫能源汽車的瓶頸,現代汽車在這方面的一些經驗或許值得大家參考。
03
格羅夫——中國首款氫能源汽車
提到國內市場,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車企參與了氫能源汽車的研發制造,如上汽、長城、吉利等。但筆者在網上搜了一下,曝光最多的就是這臺“格羅夫氫能源汽車”。
這臺車面世于今年3月份,由武漢資環工研院研發,并自稱這款大型豪華SUV車型為“中國首款氫能源汽車”。
從外觀上看,這款車的確挺炫酷,如大量使用的碳纖維材料、低趴的車身姿態、簡潔的大燈與中網設計,還有4扇剪刀門,尤其提升回頭率。
因為該車僅僅是一臺樣車,所以無法得知內飾、配置等詳細信息。但根據“官方”的說法,新車續航“可輕松超過1000公里”(筆者震驚了?。?,這個成績即便放眼全球,應該也算得上首屈一指。而且,該車計劃在2020年實現量產,首先在一線城市推出,并于2022年前推向全國。
雖然,這還僅僅是一輛樣車,正式上市時間也實在難以預測。但無論如何,從中也可以看到我國在氫能源汽車方面實實在在的努力。希望中國的氫能源汽車早日面世、日趨成熟,走向世界!
編者按:充電或加氫5分鐘,續航600公里。對于新能源車,許多車主都希望能像傳統燃油車一樣。相較純電動車,氫能源汽車被認為更容易實現這一目標。但于氫能源車而言,又存在氫能源獲取成本高、運輸與儲存安全性要求高等短板,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基礎建設方面的政策扶持、車企的技術突破、消費者的支撐,還有最重要的是等待、擔待,相互之間給予一些寬容。
來源: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jishu/100595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