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道,由香港城市大學(CityU)的科學家領導的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更穩定的錳基正極材料。與現有鈷和鎳正極材料相比,新材料的容量更高,更加耐用。即使充放電次數增加一倍,也能保持90%的容量。這一發現為開發低成本、高效的鋰離子電池錳基正極材料提供了啟示。
(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開發錳基正極材料的技術瓶頸:容量保持率低
目前,鋰離子電池使用的正極材料大多含有鈷和鎳,這兩種元素儲量不豐富,而且在開采過程中易污染環境。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替代型正極材料,例如錳。
在領先錳基候選材料中,LiMnO2成本較低,更環保,而且理論容量更大。但是,這種材料在充放電循環中穩定性差,可能發生顆粒破碎、結構迅速退化和嚴重的錳溶解,導致電池容量大幅下降,并影響耐久性,使其在商業化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受到阻礙。
需要克服姜-泰勒畸變
香港城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奇博士指出,錳基材料結構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原子結構中發生的姜-泰勒畸變(Jahn-Teller distortion)。在電池放電時,LiMnO2中的Mn-O鍵被拉長,稱為姜-泰勒畸變。由于Mn3+ 的電子軌道存在長程共線軌道有序性,因此產生了很強的協同姜-泰勒畸變,很容易使原子結構變形。
研究團隊將界面工程應用于原子結構,以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擾亂長程共線軌道有序性,防止出現大規模的姜-泰勒畸變。
通過界面工程提高結構穩定性
該團隊通過原位電化學轉換尖晶石Mn3O4納米墻陣列,制備了尖晶石層狀(異質結構)LiMnO2。研究發現,尖晶石和層狀晶界之間的電子軌道幾乎相互垂直,導致界面軌道有序化。劉博士表示:“這干擾了長程共線軌道有序性,因此抑制了姜-泰勒畸變。”
實驗結果表明,異質結構設計有效地抑制了姜-泰勒畸變。層狀和尖晶石相的畸變度分別只有2.5%和5.5%,而層狀LiMnO2和尖晶石LiMnO2的畸變度要大得多,分別為18%和16%。這意味著異質結構LiMnO2的結構穩定性更高。研究小組還發現,尖晶石相和層狀相的體積變化相互抵消,從而減少材料的總體積變化。因此,該材料表現出優異的結構穩定性。
實現長循環壽命
劉博士表示:“目前應用于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LiCoO2正極材料的容量約為165mAh/g,而我們的LiMnO2正極材料容量更高,已經達到了254.3 mAh g?1。商用LiCoO2材料很難在1000次循環后保持90%的容量。我們的材料經過20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高達90.4%,并且循環壽命超長。”
這是首個通過調控界面軌道有序化來抑制姜-泰勒畸變的團隊。這種新方法將促進開發可持續富錳正極材料,并推動其在可持續和商業化儲能裝置中的應用。劉博士總結道:“我們期待降低儲能技術成本,促進能源結構向可持續化發展。我們的材料有望替代目前的商業化鈷材料,用于電子和電動汽車等應用。”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Elisha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jishu/143738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