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網站3日刊登題為《泄了氣的電動車》的評論文章稱,電動車在未來的”綠色車輪”競爭中也許會名落孫山,但這不是一個悲劇。
據財經網6月4日報道,2013年5月對于電動車產業來說,是一個不愉快的月份。5月1日,美國CODA電動汽車公司宣布破產;5月26日,Better Place在以色列宣布進入”清算申請”程序,該企業曾在2007年募集了近10億美元。而著名的美國電動車制造商菲斯克(Fisker)也在”崩潰”的邊緣搖搖欲墜,而菲斯克的大部分資金由美國納稅人資助。有意思的是,該企業還沒有生產出搭載A123電池的車輛。炒作很熱的電池供應商A123,最終在2012年也陷入破產保護狀態。菲亞特克萊斯勒的老板本月曾表示,每銷售一部500e型電動車,該公司將虧損1萬美元。仔細對比下,一輛電動車的成本是3.2萬美元,是汽油版汽車的2倍。但是菲亞特不得不銷售這些電動車,因為美國加州正在對汽車制造商實施”零排放”汽車配額銷售。
很多有關電動車的消息也并非全是壞消息。美國加州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最近剛剛宣布了其第一財季較好的利潤,并償還了來自美國政府的4.52億美元貸款。但總體而言,無論是純電動車,還是電動-汽油混合動力車,都已經失敗了。即使有來自政府的補貼,這些車型的成本還是太昂貴了,而且所有的汽車電池都有局限性。
這種失敗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是否重要呢?不見其然。對于Better Place來說,糟糕的企業管理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2009年該公司與法國汽車制造商雷諾簽署協議,到2016年銷售大約10萬輛搭載可更換電池的電動車,而實際上,這種車只賣出了1300輛。失敗的原因是該企業限制了用戶的選擇,使得其他汽車制造商的產品無法使用這種電池。
此外,另一個”障礙”是所有汽車都正在追求環保和綠色,所以制造商不斷改進技術以滿足排放標準,這導致電動車產業面臨的巨大的來自各方的競爭壓力,技術層面的壓力、人為的壓力、甚至是產業本身的壓力。壓力之下,一部分企業和科學家努力追求創造更低成本、低碳的”環保燃料”和更環保的汽油和柴油發動機。而電動車產業內部也在追求更輕便、更便宜、更可靠的電池產品。這就讓電動車的勝算變得難以估計,因為雖然電動車是未來清潔交通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未來的全部,而且目前這個產業的整體啟動非常緩慢。
鑒于這種不確定性,明智的政治家會選擇設置總體減排目標,讓電動車造商遠離風險。目前,在歐洲、美國、日本和中國,政府都制定了各自的總體減排目標。但電動車制造商仍然在抱怨:我們已經積極相應政府的號召和政策,但是我們沒辦法把老牌內燃機(汽油柴油發動機的汽車)的市場擠壓掉。
可悲的是,很多政治家認為電動車不是一個更綠色未來的全部,僅僅是一個手段。奧巴馬有關在2015年美國的公路上要出現100萬輛電動車的論調仍然是空談,到目前為止,電動車僅僅增加了5%。而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在重申她的目標:到2020年,德國的公路上出現100萬輛電動車。實際上去年德國只賣出了3000輛電動車。受到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奧巴馬已經停止貸款給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商,但他仍然希望增加購買電動汽車的政府信貸額度,將此類信貸額度調整為7500美元到1萬美元。而中國政府也正在計劃采取恢復補貼的方式,對電動車提供每車6萬元人民幣(9800美元)的傳統補貼方案。
但事實就是的說,這種補貼和刺激方式意義不大。如果政府能繼續提高減排標準,那么對這個產業來說就是最好的幫助。
來源:第一電動網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1970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