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麥肯錫發表了一份報告《中國本土汽車廠商如何實現”中國夢”》,報告指出,在中國許多主要產業,本土企業實際上占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從冰箱到電腦,從銀行業務到快速消費品等這些需求極大的國內市場,相較跨國競爭對手,中國本土企業享有份額較大的”蛋糕”。然而,有一個產業例外:中國的汽車企業在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后,它們的所有產量到目前為止仍未達到30%的市場份額。目前本土汽車制造商尚未走出國門,這讓我們不禁追問,誰將成為中國汽車業的聯想?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跨國汽車制造商仍稱霸中國市場。
30年來,外資汽車品牌已經完成在中國的布局。15年來,自主品牌已經褪去最初的青澀,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績。在最初的日子里,自主品牌與外資品牌實際上是井水不犯河水,蝦走蝦道,蟹走蟹道,自主品牌在低端市場的”藍海”里面自得其樂。但是隨著市場變化,低端市場利潤越來越低,自主品牌不得不向高端突破,而外資品牌則開始向下拓展,自主品牌的陣地逐步被蠶食。
2013年5月,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同比增長6.83%(行業平均水平為9.04%),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 39.43%,占有率比上月下降0.19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0.82個百分點。
如果說去年市場微增長,有的自主品牌銷量下降,效益不好,今年乘用車增長幅度達到15%,一些企業經濟效益仍無起色。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1-4月,17家重點企業(集團)中有9家企業利潤總額高于上年同期,7家企業利潤總額為負增長,1家企業虧損。
麥肯錫的報告說:”中國市場仍在增長且未來商機無限。”那么阻礙本土汽車制造商成長的因素是什么?我們認為,如果要提高增長速度,本土汽車制造商需要應對好四大挑戰,包括嚴格的汽車排放、燃油效率和質量標準;期望值更高的中國消費者; 競爭加劇的低價位市場; 以及持續下滑的利潤。
自主品牌企業普遍面臨著經營能力的巨大挑戰,很多企業資金流非常緊張,產品投放成功率太低,幾乎是百里挑一。令人擔憂的是,一些自主品牌仍然存在浮躁現象,前幾年所謂的彎道超車理論,至今還有粉絲;而竺延風的”耐得寂寞”觀點,受到莫名其妙的圍攻謾罵;有的企業把賭注押在政府采購上,聲稱要”豪賭一把”……
戲劇界有一句老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東風公司總經理朱福壽在一個論壇上發言指出:自主品牌要有經營戰略思想,要注意全價值鏈的提高,要向質量效益轉移,從過去追求市場占有率到追求質量、追求盈利率轉變,否則的話未來的5-10年不是某些企業能不能重組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人要的問題。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賈新光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2009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