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道稱2014年至2017年,北京共配置小客車指標60萬個,其中新能源車為17萬個,新能源汽車搖號單獨設置”搖號池”,貌似在現有的新能源汽車現實情境下,搖號數量大于購買數量。
看到媒體對這個方面都非常樂觀,事實上,兩個問題仍顯支持力度不足,其一是新能源汽車要參與搖號,這就相當于一方面鼓勵青年男女結婚,然后每年只給多少個指標,沒指標不發給你證書一樣。同時,參與搖號的消費者還要滿足具有充電設備,難道傳統汽車銷售都要自己家里安裝一個加油站?
許多場合都在爭論如何給予當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解凍,我們設計非常高遠的新能源汽車未來產銷目標,但是這些目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一步步落實。當前重要的是給予新能源汽車市場起步的動力。但是現在的政策反而將一些政府需要擔負的責任給予消費者。在原本消費者就持懷疑態度的情況下,如何能夠有利推廣?至少,目前還有三個方面需要相應的調整改善。
第一,通過”搖號”來發展新能源仍顯誠意不足。
關于汽車限購,雖然行業輿論一致反對,但是這項政策仍然走向全國。官員都拿兩個理由:擁堵和污染。這些到底是不是借口呢,單純拿北京、上海兩地進行對比,前段時間北京污染嚴重,上海空氣質量比較好,最近這幾日上海的污染非常嚴重,北京的空氣質量相對不錯。這說明汽車排放的作用并不明確。所以,尋找更多的原因,包括秸稈燃燒、非高效集中供暖等方面的情況也許會更加有效果。
再說這個”新能源汽車需要搖號”。對于我們連續鼓勵多年、并且時常反應平淡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講,這種提法非常滑稽。使用”搖號”方式發放新能源汽車牌照,到底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得太多了還是發展得太少了?我們到底是要發展新能源汽車還是不要發展新能源汽車?
在新能源汽車牌照的發放上,上海方面的做法要好于北京,至少上海方面給予的是免費發放牌照。這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啟動無疑非常重要。消費者也能感受到新能源汽車屬于政府扶持的大方向。這些對于樹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和新能源汽車消費者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基礎設施推給民眾有礙新能源推廣。
用自備充電設施來進行限制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毫無道理。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的基礎設施不應該落在消費者身上,這些屬于基礎設施。自建充電樁使用效率太低。而公共的充電樁可以消費者普遍使用,效率更高。
擔負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應該屬于政府和電力企業。政府和石油公司沒有讓傳統汽車去每家每戶建設加油站,為什么類似的事情偏偏要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自己承擔。如果一家電力集團不愿意或者沒有能力推進這項事情,筆者相信在這個領域,如果允許更多地民營資本進入的話,消費者的這方面的責任馬上會有很多相應的企業可以承擔。
第三,政府和車企在新能源推廣不能存在灰色地帶。
在一些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過程中,細節問題界定并不明確,這需要參與其中的各個方面給予更加完善的界定和分工,這些做不好,后續的事情更多。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是政府首先提到并愿意逐步推進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和消費者都屬于這個游戲圈內的人群。對于消費者來講,可以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也可以選擇購買傳統汽車,哪個有利就選擇哪個。對于政府來講,如果設定的游戲規則讓沒有玩家愿意參與,整個事件則沒有任何意義。對于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來講,如果和政府交相呼應,推進市場,產生利潤,意義重大。
但是政府和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之間應有更明確的責任分配和協調,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任何一方面單獨推進,都屬于”木桶效應”,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來源:鳳凰汽車
作者:丁華杰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2524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