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死亡”、”零事故”的無人駕駛車離我們還有多遠?
就在本月,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2013年度最佳發明榜單,無人駕駛汽車登上了榜單之首。從最佳”發明”到真正投用并不會那么容易,除了技術問題,還牽扯到法律和道路狀況各方面。政府什么時候會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道路配套設置什么時候完善,以及技術什么時候能成熟,這些都需要我們考慮。
技術成熟還需多久?
谷歌曾透露其員工已經開始使用無人駕駛車上下班,這聽起來好似無人駕駛車離我們非常近了。其實目前的無人駕駛汽車還都處于測試階段,其技術并沒有完全成熟,現階段也沒有達到能夠真正進入大眾生活的安全標準。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在今年11月份就曾表示:”對于任何參與這個行業的人,提前推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都是不成熟的”。但它到底離我們消費者還有多遠呢?
谷歌自動駕駛車輛
之前,谷歌曾表示,該項技術將在未來的五年內逐步推向市場,其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已完全能夠達到現今駕駛安全的規定。雖然,谷歌公司是該領域的領先者,但其技術是否已經完全成熟?恐怕還待驗證。就像谷歌自己的工程師也曾表示,對待雪天、人工手勢信號,無人駕駛車是否能夠正常識別還是未知數。美國的NHTSA表示,要多年以后才會同意完全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多年以后”是否會是谷歌所說的五年?我們現在還無法預見。之前有機構預測,到2040年,無人駕駛的全自動汽車將達到所有汽車總數的75%。
從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表現來看,還是令人非常滿意的。它利用攝像頭、傳感器和GPS,可以分辨信號燈、限速標牌等通常信息,并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可以自主完成點火、起步、換擋、停車等操作,還能完成左右轉彎、穿越路口、超車、變速等復雜動作。已經行駛了70萬公里的谷歌無人駕駛車,到目前為止還沒出現過由汽車本身導致的事故。當然這并不表示其技術已成熟,測試基本都在不是很復雜的公路上進行的,也沒有遇到過比較大的突發路況。而遇到復雜的交通情況,無人駕駛車是否能夠正常識別?這還需要通過測試來不斷的驗證、攻破技術障礙。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正式投入使用。
法律會是個大問題!
將無人駕駛汽車推廣至普通消費者生活還存在一個法律問題————因為是無人駕駛,若遇到交通事故,法律責任應該怎么分配?還有未來駕照問題。我們現有技術還沒完全達到能將其作為大眾交通工具的階段,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未來不得不解決的。美國一些州已經批準無人駕駛汽車進行上路測試。雖然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但它們依然沒有就事故責任給予明確的態度。
無人駕駛汽車的投用,在法律上是個問題,但就目前而言,絕對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法律并不是萬能的,它也永遠不會面面俱到。關于責任問題,有一些人認為應該由制造商全部承擔,但似乎并不妥當,交通事故的原因可能會多種多樣。我們根本不能預見到,而且法律也不可能將所有情形一一列舉出。自動駕駛技術一直處于不斷演進之中,通常,信息技術的進步總是超出人們想象,法律處于滯后也是正常的。這好比我們有關網絡方面的法律,為了應對新出現的問題,政府也一直在不斷地增加和修改。
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動駕駛車輛去適應現有的法律體系,而是可以主動地對法律和社會基礎設置做出修改和增加,以此推動自動駕駛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法律應該為技術開道————先有無人駕駛技術,再有與之相應的法律。似乎并不是個問題,加州和內華達州的關于無人駕駛車的法案就證明了這一點。雖然法案受到外界各種質疑和反對,但州政府依然堅定立場為無人駕駛技術開創法律先河。這絕對值得贊揚!試想一下,如果不去真正上路測試,無人駕駛車會有成為現實的一天嗎?當然未來我們肯定會考慮是否要限制無人駕駛汽車制造企業的事故責任,相應地修改現有的許多法律,但這些在目前看來都不是大問題。大家不應該過多糾纏和擔憂,不應為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發展設置重重障礙。
不能忽視配套道路基建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眾所周知,無人駕駛汽車的推廣需要依賴配套的道路基建設施,不過,現實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不理想。雖然各國政府對無人駕駛技術表示大力支持,甚至給予財政撥款,但似乎精神鼓勵和金錢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技術再好,如果沒有與之相符的道路建設,最終也只能限于實驗室。
今年英國政府對外表示將拿出1000萬英鎊用來獎勵有意打造無人駕駛汽車試驗基地的城市,不知對城市的獎勵,是用于技術開發還是道路建設?從其媒體報道來看,應該是用來支持技術研發的。由于技術還未成熟,需要繼續研究,從而對技術的高度重視是無可厚非的,但因此忽視配套的道路建設是萬萬不能的。
無人駕駛汽車的道路配套設施目前主要是為了”車與路”、”車與車”的實時溝通,即所謂的”車聯網”————提供”實時定位”、”實時路況”等服務。車聯網將會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發展的關鍵,尤其是數據共享方面,其主要依賴”無線通信技術”,這就需要道路上有配套的通信建設,能夠使每輛無人駕駛汽車精確地采集到每條公路的限速標準、出入口位置以及路面交通等重要信息。
可是,歐美國家的政府似乎沒有給予無人駕駛汽車配套的基建設施尚未有太多重視,反而直接將問題留給了汽車制造商,這無疑增加了無人駕駛汽車發展的難度。美國交通部長之前表示支持美國汽車”聯網”。同時表示因此產生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應該由汽車制造商來解決,美國政府不會為”車聯網”引發的新增成本買單。若沒有配套的基礎設施,”車聯網”的發展將會受到大大的制約,直接影響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程度。這樣的表態,讓人不得不懷疑政府之前支持的目的,難道只是為了技術而技術?若果真如此,他們犧牲的不只是一個使人類進步的機會,更多的是社會人力、物力等寶貴資源。
怎么看”安全質疑”
現在不少反對者質疑無人駕駛車的安全性、汽車對障礙物和路面狀況的分辨能力、駕駛系統的穩定性。鑒于自動駕駛系統依賴于電腦系統,許多人就會擔心其網絡安全性:如果有黑客入侵車載信息系統,那么就有可能遠程控制汽車,從而威脅乘坐者的人身安全。這種擔憂是正常的。但就目前來看,好像并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做到保證每一輛車系統的安全性。這如同我們不能保證每一輛出廠的汽車一定不存在任何安全問題,否則也不會出現汽車失控導致死亡事件了。如果僅僅因為這種系統有存在威脅的可能性,就將其排之于外,那我們為何還要使用汽車呢?事實上,每天都有交通事故發生————就去年來說,我國總共發生了20.4萬起,平均每天就有560起事故。
提出質疑的保守派們似乎將視線局限在了乘坐者的人身安全范圍內。就如其提出的黑客侵入問題,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黑客侵入的可能性,但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有多大呢?從邏輯推論,答案是一半對一半,要么被侵入要么不被侵入,但從社會公眾角度看呢,100萬輛車到時有多少會被侵入,被侵入導致交通事故的概率又是多少呢?一項新技術總會帶來各種質疑和反對。以飛機為例,那么笨重龐大的物體竟然能駕馭在空氣上,當年也曾質疑聲一片。
反對者們的各種擔憂合乎常理,卻不能因此成為新技術投用的阻力,更不能成為技術創新的絆腳石。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無人駕駛汽車用實力消除質疑和反對。
來源:鳳凰汽車
作者:MiVo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2602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