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與12家汽車廠商合作推出iCar,到福特推出自己的車內智能互聯系統,再到華為三年砸幾億人民幣進軍汽車互聯,媒體鋪天蓋地報道著網絡與汽車的甜蜜聯姻。而與廠家的雀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者的冷淡與觀望。是廠商的絕對自信還是盲目篤定?是民眾的觀念滯后還是務實優先?這是一個擺在所有汽車人面前的閃爍著誘人金光的華麗盒子,沒人知道打開的是產業革命的輝煌還是百無聊賴的空曠。
就像iPhone經歷過的劃時代的輝煌,那史詩般的成功帶動IT業革命性的騰飛,以及巨人如諾基亞的巋然倒下,依然刺激著這個世界的變革神經。終于,特斯拉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一般的奇跡崛起,讓各個謹慎遲緩尾大不掉的汽車巨頭們,有些手忙腳亂的開始有些相信汽車也可以有iPhone般的網絡舞臺表現力。于是汽車行業,作為一個年過百歲優雅成熟但卻行動緩慢的巨人,也終于走到了和網絡智能系統這個二十歲魅力四射的年輕人歷史碰撞的節點。
廠商真的知道用戶需要什么嗎?
在這個工業科技飛速裂變的時代,數不清的新穎科技每天都在沖擊著我們對舊世界的認識。從固特異發明了硫化橡膠讓汽車不再顛簸的難以忍受,到二十世紀初空調的出現讓汽車不再是個憋悶的盒子,再到GPS導航系統讓我們基本告別了紙質地圖的迷茫,沒人懷疑科技帶給了我們更好的汽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技進步都是有意義的。比如當年奔馳發明的絕對先進的電子剎車系統因為其技術的不穩定,發布4年后便壽終正寢告別了歷史,又回到了穩定安全的液壓剎車系統。置身于那個時代仔細去橫向感受這些技術,沒有人會去懷疑這些失敗的技術是沒有智慧的,事實很多曾經失敗的技術其實是太過超前,比如上世紀80年代初凱迪拉克的氣缸管理技術,由于電子系統奇高的故障率曇花一現,被美國媒體挖苦了好幾年。同時又因為彼時油價很低,燃油經濟性對于用戶來說還沒有放到優先位置,被用戶冷落。而在20年后時過境遷,這一系統又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并已經被消費者接受。于是玄妙的地方就在這里,技術本身是超前甚至是有遠見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先進超前充滿智慧的技術都是應該帶給用戶的。我想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首先,用戶需要么?其次,技術足夠穩定和成熟么?廠商在對技術的極致追求中,有時會走的太快,被愿景蒙住了雙眼,也就是那句身在廬山中,不知廬山真面目的演繹,于是用戶的需求以及小規模與并不成熟技術和應用環境被嘗試無意間忽略了。那么對汽車智能網絡化的熱衷會不會又是歷史的重演呢?
什么才是真正的用戶需求?
用戶的需求,也不一定是對的。這一觀點最強力的佐證就是著名的喬布斯,他曾經令人驚訝的說過,用戶其實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乍一看來似乎與以客戶體驗為核心的理念有些沖突,可問題的癥結在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客戶需求。我們通常以為,客戶需求,就是客戶想要的。那我們汽車的技術發展方向就是消費者想要的技術,而忽略了其實大多數消費者對于汽車是完全不懂的,比如上世紀紅極一時隱藏式大燈,就是被洶涌的消費者要求而風靡世界,最后卻因毫無實用價值且徒增電子故障率草草的退出了歷史舞臺。真正的客戶需求,在于人對于技術本身所帶來的便利以及這個便利所帶來的最終的自我感受,而非技術本身。比如消費者只會說想要省油的車,這是作為消費者最本源的訴求也是唯一的訴求,不可能有消費者告訴廠商,給我們造一輛有缸內直噴分層技術和動能回收系統的汽車吧,這樣省油。于是,車內互聯技術本身那些英文簡稱的名字并不重要,甚至技術優勢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車內互聯到底能帶給用戶什么樣的好處和便利,什么樣的最終感受。答案是,大多數用戶其實搞不明白,也許只是像隱藏式大燈一樣,覺得很酷炫。
汽車智能化時機到了嗎?
汽車智能化互聯的技術和應用環境足夠成熟了嗎?我看真還差挺遠的。首先,技術上,拿個移動3G手機出了五環有時還沒信號呢,更重要的是,車載互聯系統的科技高度絕對是在泛互聯網高度之下的,換句話說,你車上的互聯系統,肯定沒有你的手機網絡互聯功能強大,我想沒有誰家汽車的屏幕會比iPad按著舒服的。這樣的話,車互聯存在的意義就大打折扣,畢竟很多主要功能智能手機完全可以滿足。其次,汽車智能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于其他領域的特點,就是關乎生命安全,那個領先世界的奔馳電子剎車系統的曇花一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剎車電子系統一旦故障,便是生命的代價。要知道,你可以躺在床上聚精會神的用iPhone去智能去互聯,開車的時候,你敢刷微博么?開車時對于司機注意力的要求是100%,這一點無論如何短期內都不會改變,那么紛繁復雜的網絡互聯功能會不會是潛在的安全隱患?
來源:汽車之家
作者:王巍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2691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