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傳來不太好的消息:2014年前兩個月,我國乘用車共銷售315.90萬輛,同比增長11.33%,總體仍然保持較快增長。但與此同時,1-2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21.31萬輛,同比下降0.99%,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8.40%,同比下降4.78個百分點。中汽協對此表示非常擔憂,自主品牌汽車競爭力仍顯脆弱,中汽協正在醞釀建議政府組織制定建設汽車強國的國家戰略。
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湖北統計局副局長 葉青
同樣不夠樂觀的還有出口數據:2月汽車企業出口為5.37萬輛,比上月下降21.7%,比上年同期下降19.8%,汽車出口繼續回落。
在2014汽車界兩會代表委員的討論中,內容不少,但是有兩點是引人注目的。一是汽車業暫時不會放開股比限制。2004年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規定,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整車生產企業必須建立合資公司,并在合資公司中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但是中國即將放開合資公司股比限制政策基本是大勢所趨。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時候放開?又如何放開?
二是自主品牌的問題。自主品牌最終必須培養能與跨國公司競爭的能力,但是有一個過程。對于自主品牌的汽車,國家不可謂不支持。2007年以來,自主品牌也一直處于不斷的戰略調整之中,這種調整一方面讓自主品牌在產品品質、配套能力、生產管理甚至技術研發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自主品牌的競爭力與外資品牌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最新的汽車銷售數量對比,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這本身就說明自主品牌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
自主品牌汽車還是有市場的,一是許多家庭的“首車”多是價格低廉的自主品牌汽車。二是維修成本、使用成本底,也很有吸引力。三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也大都買的是自主品牌車。但是,自主品牌車很難進入高收入者的“法眼”。
汽車限購、限牌已經成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治理擁堵、霧霾的手段。但是,擁堵已經成為許多城市的普遍現象,污染更是很難在短期內解決。限制能不能達到目的還是一個大問題。在城市交通管理能力改變不大的背景下,限購難以達到效果。盡管如此,還是不斷有步其后塵者。天津自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搖號和競價購車政策。一是2014年天津市小客車指標10萬個,按月分配。二是買新能源車也要搖號,全年指標1萬個。三是競價指標4萬個,競價者需繳納2000元保證金。
限購、拍賣車牌實際上是一種不公平,是一種行政手段,應該用市場的手段來減少人們用車,盡量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這個經濟手段就是征收汽車擁堵費、汽車排污費。經過權衡,武漢的ETC還是一種征收擁堵費比較好的方式。過去,我們每輛車一個月路橋費接近100元,現在過江我盡量坐地鐵,ETC費一個月只要20—40元左右。我的做法是“3510”——3公里左右走路,5公里左右騎車,10公里左右再開車或者坐地鐵。我上班的路程約15公里,也沒有便利的公共交通,一般是開車。但是,在辦公室周圍的活動一般是汽車,過漢口坐地鐵。這也導致了去年年末,我在半個月內在地鐵站口兩丟自行車的記錄。把有車的日子當做沒車的日子來過,把去開會與騎車結合起來,擁堵與霧霾應當會得到控制。
如果有的城市舍不得取消限購,能否對新能源車、自主品牌車網開一面呢?買這些車不要限制。本來限購制度就不合理。同時,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公車拍賣高峰,能否對所拍賣獲得的公車也不限購、直接上牌呢?公車已經在原來的車輛額度中,再拍賣將是二次收錢。
來源:騰訊專稿
作者:葉青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2940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