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委信息顯示,上半年全市電動汽車共完成上牌382輛,已簽約或接受預訂的不足600輛。而就在本月,第三次搖號申請電動車的人數,也比上期減少了近三成。
為了打破這種尷尬局面,全國各地掀起的新能源新政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針對充電樁建設,扶持力度尤其大。然而自建充電樁口徑的放開,卻并未如人們預想那樣順利,北京“109份申請僅8人成功”的結果,給人們潑了一盆涼水。這不禁讓人疑惑,建個充電樁,真有這么難嗎?
難跨物業坎
家住北京右安門的車主熊進,前不久剛剛入手了一輛2013款榮威E50。但家和公司都離公共充電樁遠,4S店又在中關村,去哪兒給車充電,就成了他每天面對的難題。
幾周前,在國家電網將“個人自建充電樁”管控放開、北京市公布自用充電設施建設流程之后,熊進似乎看到了問題解決的希望。然而當他將4S店出具的購車充電條件確認書、固定車位產權證明等材料拿到小區物業蓋章時,卻碰了壁。“物業說小區現在還不具備給個人建充電樁的條件,不給蓋章。”熊進一臉無奈。
“老舊小區居民基本供電有時還不足,再建充電樁壓力確實有點大。”熊進所在小區的物業負責人告訴作者。該負責人還表示,即便是過段時間增容以后,隨著用電高峰的臨近,首先確保小區內近800戶居民的基本用電,才是最重要的。
根據不少車主反映,按照目前公布的《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自用充電設施建設管理細則》(以下簡稱“細則”),新能源小客車的生產企業或4S店,僅僅只負責充電條件確認、充電設施建設等問題,至于與物業、居委會等部門的協調,并無足夠的發言權,真要想獲蓋紅章,還得自己去磨嘴皮。“街坊鄰里的,也不好撕破臉皮把話說絕。即便有政策扶持,還是會卡在物業這道檻上。”熊進對作者說。
難尋“保護傘”
家住朝陽北路的李晴對熊進的遭遇頗有同感,細則公布前,糾結數月之久的她剛剛轉手處理掉自己的電動車。“明明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新能源汽車,但真用起來卻像是無人過問的野孩子。”李晴無奈地對作者說。
對此,作者查詢了“北京市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信息系統”。從公告欄、辦事指南、政策咨詢等窗口都可以看到,雖然“細則”已經公布,但其中對于新能源小客車充電樁的申請流程并未作出特別說明。而在市科協和住建委的相關網站上作者也并未看到。如果物業不支持,究竟該向哪個部門什么渠道反映情況?看似有型的“保護傘”卻因為相關渠道未打通,變得名不副實。
“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環節上簡單應對,卻忽略掉這必須是一個整體配套。”資深媒體人張春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而在不少車主看來,即便這把“保護傘”能夠最終得以建立、形成配套,但僅從規定的“拉黑”“整改”“信用記分”等懲罰手段來看,其究竟會對物業等“設檻單位”起到怎樣的效果,卻同樣是個未知數。
“拉黑和扣分等等手段對物業到底會造成多大影響,而不拉黑、不扣分又會對物業產生怎樣的激勵作用,這些都應該有一個具體可見的獎懲細則。”汽車業資深分析師賈新光表示。在他看來,這樣一把“保護傘”如果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根本不可能將充電樁真正帶入各個小區,使用新能源車更無異于癡人說夢。
難過心理關
作者在走訪不少小區時發現,物業負責人用來搪塞車主、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咱小區可就你一人裝。”更有小區物業上來就用一句“500戶只有你1戶裝啊?”,給申請者先來個下馬威。而迫于中國人特有的好面子和“謙遜”,最終絕大多數電動車主只得無奈收回自己幾百分之一的權利,自建充電樁的心理防線也被徹底擊碎。
而在近期舉辦的北京、重慶等地車展上,不少消費者在面對眼前的新能源車時都紛紛表示,周圍的朋友和同事未能形成使用規模,這讓他們難以跨越自己的心理關。而對于那些已經購買新能源車的車主來說,鄰居、物業的另眼相看,更是讓他們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共充電樁能將就就將就吧。“充電樁要"入戶",還是新能源市場要"入心"的問題。”賈新光表示。在他看來,充電設施和電動汽車其實是相互影響的關系,消費者使用電動汽車的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會資本介入充電設施市場的信心。而充電設施網絡建設的不健全,更會澆滅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加劇消費者的不自信,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制約充電樁的入戶、入心。
“充電設施市場的投入還將以民營資本為主,至于如何調動民營資本的積極性,就要看接下來"上面"的政策了。”國家電網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告訴作者。該消息人士認為,不管先有蛋,還是先有雞,要打開局面,還是應由國家邁出第一步。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3259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