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打算將Smart系列國產化,并非新聞,至少在兩年前就已有相關規劃,只是年年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昨日最新的消息表明,戴姆勒正認真地和北汽新能源討論此事。更為具體的是,戴姆勒打算與后者成立合資公司落實產能,而非放在北汽新能源的生產線上,也不打算放在北京奔馳的產品序列中。
但針對此,北汽與戴姆勒兩方均選擇了暫時性的沉默。
國產化爭議
戴姆勒從未指望Smart系列能夠賺錢,這是人盡皆知的"秘密"。
長期以來,小車體、小排量的Smart系列的任務,就是平衡戴姆勒產品高油耗的形象。而在歐洲和中國都將實行積分政策之后,Smart也轉任“背鍋俠”,用來賺取積分和避免被征收大排量稅。
否則,戴姆勒容忍一個品牌長達20年的虧損,就無法解釋。
有什么能比電動車更適合賺取正積分呢?Smart的短軸距、輕車體、簡潔化設計,特別適合改成電動版本。這樣就避免了在小小空間塞入一大堆與燃油有關的發動機、變速箱等復雜部件。后置發動機固然令Smart前懸出奇的短,但也帶來復雜的傳動設計,通常只有大中型乘用車才采用的設計,這也令Smart在A00級小車里面獨樹一幟,但它的售價相對同級別車來說相當昂貴。
2019年中國的雙積分制度已經勢在必行。戴姆勒堅持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開發EQ系列電動車型,另一方面將Smart系列電動化版本放在中國生產,以確保北奔不會被迫購買積分。
Smart的高管以及營銷部門恐怕不喜歡戴姆勒管理層的這個決定。因為Smart國產之后,即便降低售價也無法與來自中國的本土對手直接比拼價格,反而會傷害了其“精品小車”的市場定位。在中國,Smart是與性能車AMG及V系列(MPV產品)放在一起營銷的。
雖然外界無法了解企業內部的分歧,不過一些舉措仍然顯露了端倪。
5月末,戴姆勒著手調整Smart部門,該品牌全球CEO安妮特·溫克勒被宣布將于9月30日離職,她也是戴姆勒僅有的女性品牌高管。一個月之后,毛京波也選擇從北京奔馳離職。外界將這些變化視為Smart爭取內部共識并尋求改變的跡象?,F在看來,的確如此。
產能擴張之后
在業界看來,Smart國產化之后必將迎來產能擴張,而這將帶來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隨之擴大銷量。
去年,Smart全球銷量達到13.5萬輛,而中國市場則貢獻了2.3萬輛,占據全球總量的17.03%。不過,奔馳在華的同期銷量(包含Smart)61萬輛,增長25%,占據戴姆勒全球銷量240萬輛的25%。
不可否認的是,Smart中國銷量與奔馳整體存在一定落差,中國客戶相對不喜歡小車的刻板印象也并未有根本性改變,它更多定位于家庭的第二輛甚至是第三輛車。
國產化之后,假定每年仍然賣2.3萬輛左右,剩余產能如何安置?一個出路是將Smart在華生產線變成出口基地,這與所有在華跨國廠商對待中國產能的方式都大相徑庭。目前唯一一個這么做的企業是本田,而本田中國就是這樣尷尬的存在,路子越走越窄,直到被廣州本田全資收購了事。
因此,無論從背積分,還是從生產線本身的前景著想,都亟須大幅提升Smart電動版的銷量。
中國需求不能想當然
最令人擔憂的是戴姆勒看好Smart銷量的理由。
鑒于其國產化版本售價注定比本土同級車昂貴,Smart向中小城市擴張有現實困難,因為這些家庭還在向擁有家庭第一輛車而努力,而Smart本身難堪家庭第一臺車的重任。
但戴姆勒仍將目光放在一線城市,理由居然是這些地方環境政策日益收緊、且大城市停車越來越困難,而Smart嬌小的身姿,停車恰好是其優勢。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如果不是戴姆勒管理層迷之自信,就是咨詢機構將其無情帶入坑。
這種想當然的結論實在是太不懂中國消費者了。他們為了駕乘感受、品牌溢價可以付出很多,甚至可能為顏值和顏色多花一筆錢,但停車容易實在排不進前幾個理由之內。
事實上男性消費者實際上非常忌諱“停車容易”的說法,這被視為自己駕駛技術欠佳的暗示。而大多女性消費者雖然對于家庭大宗消費擁有決定權,但她們往往將“家庭需求”放在第一位。Smart看上去無法承載一個家庭——盡管它擁有4座版本。
這也是Smart在中國保持小眾形象的原因,此前的團隊堅持“粉絲”營銷策略沒有錯,但這種方式到達的天花板有點低,也無法令戴姆勒高管滿意。
希望他們能想出好辦法。否則,Smart電動版國產化的前景很可能是令人失望的。
來源:騰訊汽車洞察者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74445
以上內容轉載自騰訊汽車洞察者,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