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pexels”
一年多以來,在全球科技企業當中,華為的特殊性一直被輿論放大。即便比華為資產(華為是私有公司,市值只能估算)更多的企業,諸如蘋果、微軟,也不能和華為爭奪聚光燈。雖然聚光燈的瓦數之大,有點燒烤效果。
不管情感和立場,任何輿論都要承認,作為特定企業,被美國政府動用國家行政力量打壓,且暫時屹立不倒,還致使后者成了被嘲諷的對象,只有華為一家。
美國國力當然是舉世無匹的,但用來打壓華為,既沒有用對地方,也受到眾多牽制。如果將賽場限定在商業和國際供應鏈的范疇,美國政府能做的事情不多。
華為供應鏈受打擊的處境,不值得羨慕。行業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和企業聲望,又都令人艷羨。換個企業,這么被針對,估計死多活少。宣傳上,華為化不利為有利,強化了自身科技、向上、愛國的正面形象,不搞曖昧和騎墻,也不追求賣慘人設。在供應鏈上示強,讓美國人琢磨不透,華為是否真有備用手段。
不過,公關手段,畢竟是“術”。中國品牌企業不缺乏戰略,也不缺乏執行力,卻缺乏“戰略路徑”。中國品牌汽車企業,一直渴望樹品牌、取得技術優勢,甚至稱霸業界。但如何實現,華為可能是值得一讀的“看板”。
那么,為什么中國汽車企業中間出不了華為?
先說技術優勢。簡單盤點一下華為,會沾染更多的絕望情緒。
華為已在ICT制霸,更可怕的,在諸多業務線(BU)上全面出擊,其對手和伙伴囊括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科技巨頭。華為的供應商名單,更像是全球ICT業務的“大點名”。在各項主要業務中,華為“幾乎”都是全球頂尖。
運營商業務(包含通訊設備、5G解決方案)已做到世界第一;
企業級業務(網絡設備、智能化方案)全球第二,僅次于思科;
消費者業務(手機、平板、筆記本、智能穿戴、家用路由器)參差不齊,其中手機在全球范圍內至少做到前三名。如果沒有禁運,華為今年擠掉三星登頂全球手機霸主,是大概率事件;
華為云業務,這是華為相對短板。這個領域,亞馬遜和微軟是霸主級的,而華為云的優勢在于,基礎設施基本都能自己搭建,而且合作的企業客戶基本都是華為其他業務的客戶。華為沒有正式提過“生態”,但云上的生態,是很明顯的。
華為在2018年的專利申請數量繼續霸住世界第一的位置(有人認為其質量不如高通),其護城河既寬且深。其高端研發人員的比例、研發費用投入比例,同樣很難找到對手。
中國車企尚未有任何一家,在整體技術上取得對跨國企業競爭的優勢。長城的SUV單款產品長達數十個月位于榜首;比亞迪是動力電池的重要玩家,擁有大批電池專利,吉利長于資本運作,正在構建品牌矩陣;這些只是“單項優勢”(且不論是否為技術)。整體來看,他們沒有改變后發位置,對積累數十年的跨國企業構成明顯挑戰。
相對摩托羅拉、思科、IBM,華為也是后發,為什么后發而先至呢?ICT產業在華為進入之前就已經寡頭化。華為在跟隨巨頭的階段,就已投入高占比的研發經費,沒有沉迷于“貿工技”的利潤中。
詰問中國車企為什么不將研發比例調至華為的程度,屬于強迫秦瓊去戰關公。科技企業因為較少的重資產投入(普遍的代工體制)和供應鏈較短,有將研發投入占比增加到兩位數的動能(2018年占比14.9%)。而中國車企,研發投入最高的很難猜,居然是海馬汽車(9.3%)。其次是比亞迪(6.87%)、宇通(6.3%)、江鈴(5.75%)。而一汽2.4%、上汽1.3%、廣汽4.59%,吉利居然是0.42%。
顯然,工業企業的個位數和華為的兩位數,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工業生產組織的特點決定的。
不過,無論合資還是中國品牌,都組建了研究院,延攬全球人才(哪怕象征性的)。從外觀設計、平臺改頭換面,到觸及動力組合、車型平臺,他們已經走在正向設計的道路上,相當于90年代的華為。考慮到科技企業技術迭代的速度超過車企,按照現有路線,中國品牌車企取得技術優勢,需要經過數十年。
但是,賽道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切換到電動車領域,中國車企因為供應鏈的簡化和強大的電池產業,差距就大為縮小。而跨國車企的戰略也剛轉移,大家積累都不多的情況下,說爛了的“彎道超車”,第一次有了現實可能。能否抓住,仍看投入,沒有取巧空間。
說來奇怪,除了消費者業務,華為品牌沒那么重要。而消費者業務崛起為華為半壁江山,是近4年的事情。華為將芯片、基帶、基板的工業設計水準,以及供應鏈的組織水平提升到全球前列,消費者業務也就聲名鵲起(美國政府又添了一把柴)。
車企就苦逼的多,因為只有消費者業務,品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品牌是細水長流積累的過程。雷克薩斯在產品力上,與BBA各有千秋,但至少在中國,它在知名度和規模上很難贏(未國產化也要背鍋)。
不過,品牌不是貴族血統,出生就擁有,一輩子不愁。汽車品牌也就100年的歷史。如果孤芳自賞,可能把自己玩成“保護動物”。
所以,我們看到跑車商們,過得好的基本都在依附大集團。獨立廠商過的日子頗像好萊塢獨立片商。看著體面,實際上早就吃糠咽菜了。獨立設計工作室也喝著小北風,到一樣苦逼的小主機廠那里刨點殘羹剩飯。
就算奔馳,頂著“汽車發明者”的名頭,也必須在眾多產品線上都拿出王牌產品,才能江湖立足。
蔚來、小鵬、威馬,也許是中國創業車企前三。他們和特斯拉一樣,另選賽道,和巨頭展開不對稱競爭。但支撐他們品牌的,仍是技術。如果特斯拉沒有高人一頭的能量密度、BMS技術,沒有在技術應用的前瞻性(雖然輔助駕駛的大膽應用一地雞毛),它不可能有今天的品牌力。
做中國特斯拉,是中國創業企業的夢。但大多數中國車企,必須和巨頭硬剛。“特種作戰”變成了正規軍作戰,品牌自然難以超越。
華為在供應鏈組織水平,比車企要簡單的多。華為的供應商,通常只有三級。而且華為一竿子插到底,它和蘋果一樣,從代工廠到最低級的原料供應商,奉行全鏈條管理。Tier1、2、3,不存在的。后者雖有大小之分,但是平行關系。
而汽車產業的長鏈,決定了它只須盯住Tier1,勤快點順便擼擼Tier2。至于Tier9,主機廠根本不知道這家伙長什么樣。一環扣一環,一級對一級負責。這是汽車產業的護城河之二,鏈條之長、連接之復雜,幾乎囊括了所有工業部門。所以,汽車大國和工業強國的名單完全重合。小而強的國家咋辦,安心做配套,納入供應鏈。
這兩條,都是汽車產業花了幾十年精心呵護的生態,幾乎不容外人染指。當然,中國和印度都崛起了若干本土汽車品牌。
一則市場空間大,跨國企業有照顧不到的地方,比如10萬以下的市場,很多中國品牌都是從這個外企盲區打拼出來的。
二則,他們的崛起,時也命也,過了這村沒這店。長城用了小二十年時間,從皮卡第一到SUV第一,轎車“準生證”拿的太晚。如果在它弱小的時候,跨國企業予以定向攻擊,結果很難說。
長城在供應鏈組織上沒有大搞扁平化,而是自己做自己的供應商。旗下四大零部件企業均已羽翼豐滿,均已自立門戶。長城用較短的時間,走完了跨國車企幾十年走完的供應鏈整合路。
汽車產業因為涉及工業門類眾多、容納天量勞動力和資金,一向作為國家支柱產業。如此一來,國家管的也多。遠不如ICT產業競爭的充分,華為從打野到推水晶,幾乎沒有受到“準生證”一類的掣肘。干兒子不如親兒子,后退20年,華為就是個野孩子。野蠻生長不受制約,有利于發揮天賦。偏巧華為是個怪物,它的崛起,基本上走的是“天降大任”的路子,武打小說主角既視感。自己天賦異稟,抓住了幾乎每一個發展機遇。
這兩條造就了汽車產業的獨特現狀,呈現出幾乎完美的戰略平衡(現在受到新勢力的小小擾動)。但這種生態有個問題,就是難以誕生寡頭型選手。雖然一線車企的數量一直在坍縮,但遠沒有達到兩三個大佬壟斷全球的地步。而ICT產業在一代人的時間里就形成寡頭化格局,只能拜產業鏈條較短所賜。
華為的出現,是歷史的偶然。但汽車產業無法產生華為,則是必然。鑒于ICT與汽車產業的鴻溝,中國品牌車企不能作華為,但華為的戰略實施手段,則大有學問。大搞研發只是皮毛,看準研發的方向,也只能算基本功。這對于車企來說不是大問題。
華為的手段高明,在于它把新業務(消費者業務)建立在自己擅長的技術基礎之上。由此無往不利,脫穎而出。想當年的“中華酷聯”,如今另外3家已無法跟上節奏。車企搭建技術基礎,可能花十幾年,又苦又累又花錢。如同人們不愿意作鐵匠,在高溫下錘煉一塊熟鐵,但不妨礙大家喜歡鋒銳的寶劍。
道理說穿了,簡單不易做。所謂大道至簡,大抵如此。
來源:秋鳳空間
作者:王秋鳳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02530
以上內容轉載自秋鳳空間,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