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了全方位沖擊,不過有遠見的企業并未因此放慢前瞻技術的研發和投資步伐。在汽車行業的電動化浪潮中,動力電池的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目前,在傳統鋰離子電池生產領域,可以說是中日韓三分天下,尤其是中國的寧德時代在過去3年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雖然進入今年以來,LG化學在市場份額方面有趕超寧德時代之勢,但在筆者看來,真正決定企業生存的關鍵并不在于當前的份額多一些或者少一些,而是對于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的掌控。
對于下一代動力電池,業內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歇,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固態電池。固態電池因其安全、可靠、耐用的產品特性,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有望消除電動汽車續駛焦慮、安全焦慮、充電焦慮的突破性技術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表示:“在現有的各種探索中,最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就是固態鋰電池。”換言之,誰先掌握了固態電池技術,誰就有可能改寫電動汽車的競爭格局。盡管固態電池的商業化應用可能至少需要四五年或許更長時間,但這并不妨礙企業的投入熱情。
與國內企業相比,跨國巨頭們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發展中所積累的技術成果、創新能力以及領先行業的前瞻性眼光,都不容小覷。繼在混合動力和氫燃料燃料電池汽車方面走在前列之后,近日,豐田汽車動力總成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電池業務總經理海田啟司向外媒透露,豐田已經研發出了固態電池的原型產品,并已在概念車上運行。除了豐田、松下等車企和電池廠商,日本的科研機構、材料廠商等也參與到固態電池的研發中。
在韓國,LG化學和三星SDI也正致力于研發固態電池技術。尤其是三星SDI,除了自身加緊研發外,三星集團旗下的投資基金還在北美等地廣撒網,投資相關初創公司。
當前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大半份額由中日韓廠商占據,歐洲也在快速追趕,唯獨北美存在感相對弱一些。不過,這種形勢并不是絕對的,北美正試圖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新加入到競爭中來。在前瞻的固態電池領域,美國不少科研機構和電池初創公司在從事相關研發工作,例如由大眾集團投資并擔任最大股東的QuantumScape公司,接連獲得寶馬、福特、現代等車企青睞并投資的Solid Power等。此外,歐美多國政府還撥款資助固態電池研發,例如通用汽車曾從美國能源部獲得過相關資金。
再看國內,雖然輝能科技、星盈科技、清陶能源、贛鋒鋰業等企業也在固態電池領域發力,但作為領頭羊的寧德時代在固態電池研發方面還不夠積極。去年年底寧德時代的一位電池開發負責人曾透露,他們的固態電池正在開發中,且制作了樣品,但商業化恐怕要到2030年以后。這位負責人還對固態電池開發熱潮提出質疑,認為現在的液態鋰電池才是電動汽車最好的選擇。而近日,豐田已表示其固態電池將在2025年進入量產階段,只是受限于較高的成本,未來幾年內產量可能會保持在較低水平。跨國公司已經開始“放大招”,國內企業得加快研發步伐了。
這讓筆者想起了去年夏季參加的一個零部件論壇,當時一位國內知名專家介紹了當前動力電池技術路線,花了大篇幅講述當前的電池技術及可提升空間,提及固態電池時則寥寥幾句,稱其太遙遠還不現實。這種想法可能代表著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但筆者并不認同。無論是固態電池,還是其他尚在實驗室階段的技術,前瞻技術的研發不能總是按部就班或是不緊不慢,雖然前瞻技術本身存在很多障礙和不確定性,但一旦成功就意味著巨大的回報。
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就像數字技術葬送了昔日的全球影像巨頭柯達,以蘋果為代表的智能手機浪潮摧毀了諾基亞帝國,當前是一個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只安于現狀極有可能被時代浪潮拋在身后。哪怕是當前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地位也沒有那么穩固。畢竟新能源汽車還在不斷迭代進化中,動力電池技術還未完全成熟,一時的領先并不能說明什么,尤其是像固態電池這類變革性的技術,一旦進入商業化階段,或將快速重塑市場格局。當前,國內企業不應該過于追求短期內的產能擴張、市場擴張,而應把眼光放得再長遠一些,多向研發傾斜,為未來生存發展做好新的技術儲備。對企業來說,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加快前瞻技術研發,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作者:張冬梅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22384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報網,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