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做一家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边@是最近幾年,在傳統車企中最流行的說法。
一汽在說,上汽在說,長安也在說。甚至剛剛推出了新產品的北汽arcfox,以及重磅打造全新“嵐圖”品牌的東風,更是不惜將自己比作“造車新勢力”,以試圖能夠盡可能地與“科技”和“未來”扯上關系。
雖然這些傳統車企最后是否都能轉型成功,還尚無定論,但從言辭來看,起碼每一個都是堅定不移。
而如果要在這之中,選出最有決心的那一個,非吉利莫屬。畢竟,比起大多數還看不到結果的“口頭宣誓”,其直接用“在科創板上市”的行動,表明了對于將來的定位——成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這實在有些違和。要知道,作為去年剛剛開板的獨立板塊,此前科創板上的主角一直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而在那些以科技人員為主體,資產總額不超過2億元的公司面前,如今市值已經超過1500億港元的吉利汽車,更像是個略顯笨拙的龐然大物——很顯然,無論從體量還是企業內部結構上來看,似乎它都不是人們想象中標準意義上的科技創新企業。
那么,時隔十三年后重回A股科創板的吉利,究竟靠什么說服了國家與市場?而在科創板上市的第一家整車企業,又為什么會是吉利呢?
28天“閃電過會”的背后
如果不是看到一紙文書,人們很難相信,從9月1日IPO申請獲受理,到9月28日IPO過會,理論上需要3個月左右才能走完的流程,吉利只用了28天。而能夠實現這一速度的原因,除了“吉利”這兩個字本身外在的知名光環以外,更重要地體現出了國家監管層對其科技“內核”的認可。
不過,通過查詢不難發現,早在最初,嚴謹的監管層也是存疑的。9月6日,在吉利正式遞交招股書的5天后,上交所就對其發出了首輪問詢函,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正是指向其核心技術。
吉利的技術水平究竟能否撐起其成為一家“科技公司”,這不僅是上交所的疑問,同樣也是很多消費者所關心的問題。
而在十天后,從吉利方面披露的問詢函回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今的吉利已經在底盤、動力總成、節能、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駕駛等領域掌握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尤其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方面,更是率先進行了業務和技術轉型,成為行業先行者。
例如,在純電動系統領域,吉利自主開發的第二代純電動系統技術,采用三合一電驅動總成,充電總成和高集成高密度動力電池,續航里程可覆蓋300-707km區間,零百加速最快可達3.9s。
在動力電池方面,目前吉利也已經掌握電池包、電池管理系統和電池熱管理等相關技術,能夠通過動力電池包結構、模組、液冷、能量管理系統一體化集成設計,實現輕量化、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可維護性及最優性價比。同時,吉利獨創的側邊液冷及堆疊式模組集成專利技術,在提升電池包體積利用率的情況下,也提高了其冷卻效率及輕量化效果,電池包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位列全球前列。
與此同時,吉利還研發了自己的電池管理系統,從硬件、底層、應用層到算法全部自主開發,滿足GEEA2.0平臺Autosar架構及ASIL C功能安全等級要求,實現EV1.0/2.0、PHEV1.0/2.0、HEV1.0/2.0不同動力系統平臺的全兼容。
吉利在電子電氣架構方面的正向開發,同樣也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平臺搭載高度發達的神經網絡,支持多種總線傳輸技術,以Flexray作為主干網,保障通信高速安全,其速率是高速CAN總線的20倍。
而在這樣的基礎構架下,通過車、云一體化建設,車輛能夠支持固定件和軟件持續升級更新,以解決產品缺陷問題,減少潛在的召回損失。
除此之外,在自動駕駛研發方面,吉利也是中國傳統車企中,布局最為廣泛的。2018 年公司已率先推出搭載 L2 級別輔助駕駛車型;2019年5月,在行業中率先發布了自主代客泊車系統"爬行者" 而其正在研發的 L3 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將于2021年年初在旗下車型中配置;此外,2022年杭州亞運會期間,公司自主開發的高階自動駕駛系統將在核心區域,提供智能出行服務。
除了常見的單車智能之外,吉利還在V2X-BOX方面有所研發。吉利自主研發的V2X-BOX硬件系統,能夠支持安全功能的協議棧,并形成自主研發的軟件平臺,支持應用算法的設計和開發。
據悉,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吉利已經授權專利9332件,其中包括境外專利91件。而截至6月30日,公司已獲得包括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內的各類科技獎勵36項;承擔9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研發項目,包括4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在公司內部結構上,吉利的研發人員也已經超過9079人,并且在先進研發體系的指導下,其還在不斷引進著全球各地的優秀研發人才,以不斷地實現技術創新和增加技術儲備。
一場相互需要的上市
雖然近萬項專利擺在面前,但吉利仍然面臨著所有傳統車企繞不開的困境:無論怎樣解釋與證明,也很少有人愿意相信它轉身的步伐與決心。
即使在推出了市場反饋很好的領克和幾何之后,在人們眼中,能造好車的吉利仍然與“科技公司”沒什么關系。
所以,此時的吉利,很需要一個標簽與符號,讓市場知道,自己在轉型的路上,走得有多堅定。如同通用在得知尼古拉可能存在詐騙行為后,依然堅定地與其進行合作一樣,它需要用后者來證明自己的“口說無憑”。
因此,選擇在科創板上市,是吉利當下最好的途徑。在上交所的問詢函中,還有這樣一個問題,說明新能源汽車板塊的發展前景和公司對該板塊的戰略定位。不難看出,這同樣也是上市委代替廣大消費者所提出的疑問。
而吉利的回答,也再一次做出了最好的證明。吉利認為,汽車行業已經成為下一個技術快速迭代的重要領域,而身處其中的吉利具備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屬性。同時,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已形成“高效燃油動力”和“多元化新能源”兩大并行節能減排路線,并且在相關前沿技術領域還在持續布局。
因此無論是行業環境,還是自身發展,吉利都有資格被定義為一家科技企業。而一旦拿到200億元的融資后,吉利也將花費110億元用于新車型產品和前瞻技術研發之上,這也能夠再次證明,其在自主研發方面的投入比例。
而除此之外,有證券專家分析,作為行業內首個登陸科創板的整車企業,一方面意味著吉利正往科技公司轉型,另一方面在A股增加融資渠道,相比H股市場可以享受更高估值溢價,減少對現有股東的股權稀釋。根據市場態勢,沃爾沃估值大致區間在384-626億元,而科創板融資完成后,吉利將有足夠現金完成對沃爾沃的收購。一旦收購完成,減少了集團內部關聯交易的吉利,在經營效率、產品開發,和車輛出口方面,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吉利需要在科創板上市,同樣,科創板也需要吉利這樣的龍頭企業。
2019年6月,在《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向社會征求修訂意見后,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趙錫軍就表示,這次修訂將使資本市場上市重組的功能適應新的變化,讓更多優質資源進入市場,將提高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促進高質量發展。而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科創板才得以出現。
換句話說,吸引更多優質的企業留在國內資本市場,才是國家設立科創板的初衷。而作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領頭軍,吉利絕對是優質企業的不二之選。
銷量足以說明一切。今年8月份,吉利汽車銷量為11.3萬輛,環比增長8%,同比增長12%;1-8月,吉利更以累計74.91萬輛的銷量緊追上汽通用,以微弱差距暫列第四。而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吉利或許很快也將再次躋身于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前三名。
因此,對于科創板內目前企業良莠不齊的情況來說,吸引像吉利這樣的龍頭,同樣也有著提振市場的作用。由此可見,28天“閃電過會”的背后,不僅有吉利對于自身定位轉型的需求,同樣也有國家層面對于其更高的期待。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28712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