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exels
作者 | 秦章勇
編輯 | 李歡歡
又一家自主車企“瞄準”高端電動車品牌。
近日,界面新聞報道稱,上汽集團計劃打造代號為“L”的高端智能電動車項目,該項目由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親自掛帥,總裁王曉秋任總指揮,目標是打造“中國的特斯拉”。
“L”品牌將成立獨立公司,擺脫國企固有運作模式,采用市場化資本運作模式,未來還將吸引更多國內、國際資本加入。針對上述消息,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向上汽方面求證,對方并未否認。
品牌向上已經成為中國品牌向前發展的必經之路,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已分別推出高端品牌WEY、領克,奇瑞也先后落子觀致、星途。隨著汽車業電氣化轉型愈演愈烈,自主品牌沖擊高端化,方向進一步聚焦于高端電動車領域。
蔚來、理想等新勢力品牌已經率先試水,北汽、東風等傳統車企也緊隨其后,如今上汽集團又發起了攻勢,高端新能源車市場愈發熱鬧起來。
打造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并不是上汽集團首次“沖高”。巧合的是,近兩年上汽集團每次向上突圍,幾乎都選擇在新能源車市場。
2018年4月,上汽集團發布純電動智能SUV榮威MARVEL X,這款車續航里程500公里。彼時,王曉秋表示榮威MARVEL將成為榮威品牌的高端產品序列。
但上市之后,MARVEL X的銷量表現并不理想。該車型只在2018年第四季度拿下了3個月破千的成績,進入2019年后,銷量始終在三位數徘徊。根據乘聯會數據,2019年,MARVEL X累計銷量僅2186輛,月均銷量不足200輛。
MARVEL-R 來源:上汽榮威
MARVEL X日漸式微,榮威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向上之路卻并未止步。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針對新能源市場開啟了雙標戰略,正式啟用R標和全新獅標。官方表示,全新R標將代表上汽榮威中高端新能源產品,以純電動車型為主,包含旗艦MARVEL系列、轎車ER系列和SUV系列。
隨著“L”項目成立,上汽集團將同時擁有兩個高端新能源品牌。R標和“L”項目之間如何區分?有消息稱,上汽集團將以30萬元為界,劃分兩個品牌市場區間。“L”項目主攻30萬元以上的市場,R標則負責30萬元以下的領域。
如今新能源車已經成為公認的發展趨勢,競爭格局尚未確定的情況下,自主品牌向高端化發展仍有機會。
ARCFOX事業部副總經理諸葛君曾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在燃油車領域)中國與國外汽車品牌仍有不小的差距,甚至已經快要失去追趕他們的意義。如今新能源汽車崛起,中國有產業鏈和供應鏈優勢以及巨大的客戶需求,促使中國出現大批新興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在上汽集團之前,東風集團推出了嵐圖、北汽集團打造了極狐,都默契地將新品牌定位為高端電動車品牌。
傳統車企的新一輪“沖高”成效如何,暫時無法得出結論。但至少,這條路已經被幾個造車新勢力的頭部玩家證明可行。
蔚來ES6官方指導價35.8萬-46.8萬元,中汽研上險數顯示,這款車9月銷量為3271輛,在新能源SUV銷量榜排名第二。理想ONE零售價32.8萬元,根據官方數據,截至10月18日,理想汽車已經向用戶累計交付超過2萬輛理想ONE。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上險數據顯示,9月,理想ONE上險量為3830輛,1-9月累計上險數為18722輛,已經超過蔚來ES6、比亞迪唐DM等車型。
不過,想要在高端新能源車市場“出人頭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高聳的行業壁壘并不容易消除。
以該領域代表品牌特斯拉為例,特斯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并非傳統的汽車操控、強勁動力等,而是智能化科技元素。就像當年蘋果推出智能手機iPhone一樣,特斯拉依靠Autopilot為核心賣點的智能汽車顛覆了傳統汽車行業。
通過OTA(空中升級)能力,特斯拉可以源源不斷收集數據,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功能也可以不斷升級,自我提升,這是傳統車企所不具備的能力。10月20日,特斯拉限量發布了完全自動駕駛(FSD)測試版,并稱“少數專業且謹慎的司機將首先獲得內測資格”。
在特斯拉掀起的這場汽車數字化變革中,數字資產逐漸成為車企的核心競爭力。有關新一代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SOA軟件平臺、汽車大數據、算力芯片、邊緣人工智能等智能網聯方向的技術能力,成為新能源汽車比拼的關鍵。
高端智能汽車,是人工智能、軟件、芯片、半導體以及通訊等諸多產業的集合體,過去在互聯網領域爆發的不少發明,都將在智能汽車上爆發。對于中國品牌來說,無論是單車智能水平,還是數據收集規模,與特斯拉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不過,沒有人心甘情愿落后。10月21日,36氪從多位行業人士處獨家獲悉,蔚來正在規劃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計算芯片,該計劃尚處于早期,主要由蔚來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斌推動。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表示,汽車行業正處于產業革命技術轉型期,轉型的難度相當大。基于智能化的新能源車電氣架構與傳統汽車完全不同,這是顛覆性的變革。“傳統汽車是36個月(更新)一款新車型,特斯拉軟件能做到一個月迭代一次。”
“有很多中國品牌車企還是用傳統思路造新能源汽車,沒有應用互聯網思維,在軟件升級方面也非常欠缺。”一位曾在包括合資品牌、自主品牌在內的多家車企任職的業內人士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在軟件定義汽車的背景下,一些中國品牌制造新能源汽車更像是“新瓶裝老酒”。
即便是大眾這樣的汽車巨頭,面臨軟件問題時也會“束手無策”,稱之為“絕對災難”。對于上汽、東風、北汽等中國品牌來說,軟件同樣是一道亟待攻克的難題。
不過顛覆已經來了,必須接受。
ER 6 來源:上汽榮威
今年年初,上汽集團專門成立了相對獨立的軟件中心,并啟動大規模招聘計劃。7月份,該軟件團隊正式定名為“零束”。上汽零束主要聚焦智能駕駛系統工程、軟件架構、基礎軟件平臺和數據工廠以及新一代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等業務。
在高端化的定位下,上汽集團近年來在軟件、自動駕駛以及全新一代電動架構等方面的布局,均有希望在“L”品牌項目中體現。
其他車企也有所行動。今年4月,長城汽車成立一級部門“數字化中心”,負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相關業務,一個月后,奇瑞“雄獅科技”南京研發中心宣布開始運營。7月,長安汽車在重慶市渝北區落子全球軟件中心。
中國品牌已經再次掀起品牌向上的浪潮,這輪沖高能否成功,數字化轉型是成敗的關鍵。
歡迎關注未來汽車日報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秦章勇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30060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