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雖然喧囂,但熱鬧之后是銷量的寂寞。今年1-6月純電動車型累計銷量為227999輛,但放在整體汽車銷量中,僅占汽車總銷量的1%,即便加上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規模也不足總銷量的5%。
與銷量相對應的是自燃,斷軸------一系列的產品的不成熟,都在頻繁打擊消費者的信心。
從美國的特斯拉首當其沖到到中國的新創車企紛紛中槍,自燃,已經成為套在新能源汽車品牌頭上的魔咒。據不完全統計,特斯拉至今已經發生50多起自燃事件。國產新能源汽車方面,無論是今年的小鵬G3街頭起火,還是理想由于撞車導致自燃起火,造車新勢力們幾乎無一幸免,威馬更是今年創下一個月4起自燃事件的記錄。
而新創車企難逃的新能源汽車自燃魔咒,同樣在傳統車企身上上演。日前青島車主一輛寶馬5系新能源出現車內起火現象,連寶馬汽車的新能源產品,也被蒙上了不安全的陰影。
誰來打動余下95%%的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誰來徹底改變對新能源汽車不安全的顧慮?結束新能源汽車不安全的歷史?
11月3日,大眾宣布:ID來了。
在深圳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大眾中國在這里發布了一個新生的計劃,大眾旗下兩個合資公司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各自發布了一款新能源純電汽車ID.4 X和ID.4 CROZZ。
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后來者,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管理董事會成員、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自信認為:“大眾將改變玩法。”
馮思翰力圖用數據來證明ID的不同,2500項檢測標準,在35個國家各種氣候帶進行了600萬公里的測試。經歷過高能測試的大眾汽車,立志打造新能源汽車的首選品牌。此舉是否能奪回傳統汽車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劣勢?就此改變新能源汽車的格局呢?
在營銷攻勢下,新創車企似乎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的代名詞。如果消費者想購買一輛電動汽車,大部分會優先考慮到特斯拉、蔚來等新創品牌,就目前來看,除了中低端電動車市場的一些本土品牌,傳統的世界級的國際車巨頭在新能源市場都是落后的。雖然大眾通用豐田等為代表的世界級車企,在全世界燃油車上占有量上數一數二,但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卻依然名落孫山。
市場被新創車企搶了先機。特斯拉的Model 3繼續搶占榜首。上半年銷量達4.5萬輛,拋開了第二名的秦EV有一倍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勢力造車史雖然新能源概念股不斷創造資本市場的神話,但在實體市場,依然只是掀開了汽車銷售總量的冰山一角。
新能源市場即便在政策推動下,也沒有實現當初激進的愿望。按照2015年之前的規劃,爭取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超過500萬輛。
然而,事與愿違,新能源計劃也一再修改,最新修訂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要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但即便按此計算,按照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5%來測算,未來5年新能源汽車要實現銷量占比20%的目標,每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必須達到30%以上。
是否能實現20%,目前不作斷論,但愉觀車市認為,在冰山一角中,即便是已經稱王稱霸,也不能叫“改寫了格局、”或者“成為了顛覆者。”實際上,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還沒有啟動,這時候,還遠未到格局形成的時候,誰也不知道先行者是否會成為先驅。雖然“彎道超車”的理論,看起來有一定的道理,表面上看“三電”的供應商,大差不離,大家的成本在沒有形成規模的前期也是差不多一樣的,甚至連寶馬,在新能源產品上,也沒有多少優勢可言。
舉個例子,新創車企的電動車自燃頻繁,寶馬汽車也沒有逃過此劫。日前,青島一輛寶馬5系新能源出現車內起火現象,經消防部門通過調查出具了火災的認定報告,指出“排除遺留火種和外來火源引發火災的可能性,起火原因為主駕駛座椅底部的電器線路發生故障引發火災”。
也就是說,即便是百年車企,在新能源產品上,同樣存在缺陷,雖然寶馬官方否認了車輛具有質量問題,但據外媒報道,寶馬旗下多款插電式混動車型的動力電池出現了問題,由于生產過程中,可能混入了雜質,充滿電后可能會發生自燃起火事故。同時,有消息顯示,寶馬因為電池起火風險而在美國召回5000輛混合動力汽車。
新能源汽車市場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市場中還沒有讓消費者可以完全信任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大部分的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沖著一張不用限行的牌照、智能化的噱頭、傳統汽車感受不到的服務,抑或是一些特權和一個玩具。但這樣的需求,畢竟不是大眾需求,真正的大眾的需求,實際上,并沒有被激發出來,大部分的消費者,還是依然選擇傳統動力汽車。
新能源汽車產品面臨的第一大問題,首先是安全性問題。頻發發生的新能源產品自燃、斷軸等問題,促使大部分即便有需求的消費者,也在觀望中。頻繁爆發的電動車自燃事故,也成為消費者心里的陰影,一起起的新能源汽車的自燃,帶來的是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不放心。
第二大問題是產品供給不足。雖然看起來新能源汽車產品供給喧囂,但大部分都是以新創車企的產品為主,且同等的產品不是比傳統燃料貴,就是比傳統的產品做工次,從消費者層面,實際上選擇非常有限。當然,此外還有產品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不方便的因素。
隨著以大眾為首的傳統國際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有謀而來,這兩大問題都有望得以解決。
“我們不想只從大規模的政府補貼當中來獲得實質的發展,我們希望除了刺激政策以外,能夠做好我們自己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道路,能夠讓消費者真正地建立起對大眾汽車的信心和信賴,真正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現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和需要。”馮思翰說。
大眾在深圳發布的是ID.4 X和ID.4 CROZZ。一家合資公司一款車,雙管旗下。但ID可不止一款車,而是一個家族。大眾采用的依然是平臺化戰略,在MEB平臺上,到2023年底,大眾總共將在中國推出8款ID.車型。
平臺化思維之下,上海嘉定、佛山兩個MEB工廠合計產能60萬輛產能,此外在大眾江淮還有10萬產能。今年火爆中國的特斯拉Model3,依托的上海工廠也就25萬產能。規模不是一個量級,而平臺化的優點可以極大程度攤薄成本、絞殺市場競品,除了產品之多,未來價格可期具備殺傷力。
當然,平臺化的前期,要投入的成本以及要經歷的研發節奏,這也是大眾等國際巨頭為何姍姍來遲的原因。
“用了四年左右的時間,我們打造了一個全新的電驅動平臺,包括它在工程設計、產能設計、生產設施建造等方面推出新技術的產品產業化量產的能力。這樣的平臺采用了全新的電子架構,因此我們擁有了高度集成化的電驅動平臺,基于平臺所推出的產品也能夠實現全面互聯。我們在其他市場基于MEB平臺推出的車輛都能夠實現全面互聯,提供各種云服務。”馮思翰說。
新創車企輸的起,即便是一而再自燃、斷軸,消費者依然可以接受他們的犯錯,因為這部分消費者本來就比較激進,對差錯的容忍度也相對較高。但大眾的消費者不同,務實、保守且注重品牌和口碑,大眾品牌幾十年打下的江山,當然不能冒然被某一款車毀了。所以,大眾更慎重,更晚,但也更穩。
除了本文開頭提到的2500項檢測標準,在35個國家各種氣候帶進行了600萬公里的測試。大眾僅在上海安亭新建的上汽大眾MEB工廠,投資就超過170億。應MEB平臺的新要求,上汽大眾新能源工廠采用了大眾集團最先進的數字化生產技術,憑借物聯網、大數據、工業云等互聯技術的支持,構建起全業務鏈的智慧管理平臺。
此外,上汽大眾MEB工廠的車身和電池車間基本實現了無人化全自動生產。特別是對于電池而言,自動化生產有助于提升作業安全性,盡最大可能控制潛在風險。
當然,對于產品也是慎之又慎。以上汽大眾ID.4X中文名光荷為例,除了續航里程能達到400至550公里以上、已開放預訂的版本最大功率為150kW,峰值扭矩為310Nm,驅動形式為后驅,0-60km/h加速4s外,在碰撞上有極高的要求,通過歐洲五星碰撞測試。特別是電池安全,經過338項安全測試,遠超國標,涵蓋碰撞、火燒、熱擴散、高低溫存放、溫度沖擊、鹽霧測試等測試,保障其在各種極端工況下的安全性。
“對于電池可能造成的風險,中國制定了很高的安全標準,以確保在出現風險的時候,能夠讓駕乘人員安全離車。我們ID.家族的產品已經實現了這一要求。”馮思翰說。而這一切是大眾在安全上進行的巨大的投入。
“我們制造了1000多輛測試車和原型車來進行各種各樣的測試,在幾十個國家跑了600萬公里,還有那么多工程師坐在車里參加測試程序,并且還要用計算機進行測試。”馮思翰說,這是大眾將電動車瞄準更廣泛的用戶需要破解的第一關。
“大眾汽車是一個主流品牌,我們希望打造人民的汽車,而不是打造百萬富翁的汽車。”馮思翰說,“大眾汽車有非常清楚的發展戰略,希望新能源汽車在未來能夠占據比較高的市場份額,大眾的計劃是在2024到2025年左右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首選品牌。”
愿望很美好,至于大眾能否如愿以償,就等時間來證明。
來源:愉觀車市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31720
以上內容轉載自愉觀車市,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