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小米微博
作者 | 丁唯一
編輯 | 王妍
宣布造車后,雷軍似乎更拼了。
4月6日,在小米11歲生日的當天,感冒痊愈的雷軍,又將一周前新鮮發布的產品全部搬進直播間,身體力行地化身為帶貨狂人。
不過穿插在新品中的,仍是熱度不減的造車話題,直播間的屏幕上,也齊刷刷的都是關于“車的鏈接什么時候上”這樣的問題。
3月30日,外界眾說紛紜的猜想終于得到了雷軍的親口證實:小米要造車了。不過在當天鋪天蓋地的消息里,小米造車的規劃并不清晰。而在4月6日的這場直播中,隨著更多細節的釋放,雷軍也試圖描繪出小米汽車的輪廓。
坐在直播間的雷軍有些興奮。在帶貨一個小時后,隨著汽車自媒體人韓路坐進直播間,這場直播的話題才慢慢從小米新品上轉移開,并來到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小米汽車。
在雷軍寬泛的描述中,小米第一輛車的輪廓似乎并不清晰:它可能會是一輛轎車或SUV,定價在10-30萬元之間,或將繼續沿用“小米”品牌。
雷軍坦言,在討論造車的第一個月里,內部已經將小米汽車的第一輛車型確定了下來,“但75天之后,我們又不確定了。”
來源:雷軍直播截圖
按照雷軍的說法,他把所有的選擇權都交給了小米的用戶。直播開始前,雷軍在個人微博發起投票,從車型、價格和品牌三方面征求米粉們的意見。
根據投票的統計結果。在車型方面,45%的用戶希望小米第一輛車做轎車,40%的用戶希望是SUV,剩余15%則希望做跑車和房車。
關于小米汽車的價格,選擇10萬元以內的用戶占比高達38.8%;選擇10-15萬元的用戶占比27.6%;15-20萬元占比15.1%;20-30萬元占比11.6%;30萬元以上占比7.5%。
僅從這個選項來看,盡管選擇10萬元以內的用戶群體最大,但是最終將小米汽車的價格定在10-30萬元的雷軍,顯然心中所向中高端。
當小米曾經用十年的時間打下江山,收獲了無數忠實用戶,卻又深陷“性價比”的標簽,在沖擊高端化的路上焦慮前行。對于造車這件事,雷軍似乎從一開始就要為小米汽車定調,在定位上與“年輕人的第一輛車”漸行漸遠。
在雷軍口中,對小米汽車來說,首戰就是決戰。按照規劃,小米第一輛車預計三年后亮相,并會“擁有當時最尖端的科技功能”,這也意味著小米汽車并不太可能走低價便宜的小車路線。
汽車行業內人士管文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分析稱:“初期投入研發、生產成本高,在未規模化生產之前,單臺汽車的成本必然是較高的。”
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品牌都是先有高價產品給品牌定調定位,然后才有空間發展中低端,市場認可度也更好。品牌在上,產品往下才好發展,否則品牌在下,產品往上就很難了。”
此外,有關小米汽車的品牌,63.2%的用戶希望小米繼續使用“小米”作為汽車品牌,剩余的人認為造車有風險,建議用新品牌造車。
但是,之所以認為小米汽車的輪廓依舊模糊,是因為這些細節幾乎都是由“米粉”投票而來。部分用戶的心中所想能否真正代表小米的規劃和決定,仍然是個問號。
在直播中,雷軍暢想了小米汽車未來的模樣:車內裝有新風空調,這樣大家能實現在開著空調在車內放心地睡覺。在北方的車里,可以安裝加濕功能。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車內可以安裝空氣清潔器。又或者,在炎熱地區,車內將有直接制冰的裝置。
雷軍稱,很多企業都在想怎么把這些東西拿進汽車,而小米要做的只是將其自身的這套智能生態做一個合集。
在外界看來,智能生態也是小米造車得天獨厚的優勢。
管文分析稱,小米的生態優勢可以從硬性和軟性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無論是零配件供應鏈優勢,還是智能硬件的開發與完整度。在智能硬件生態上,小米的優勢可以排在蘋果和華為之后。
目前,小米的產品已經涵蓋了個人設備、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辦公,而智能出行是雷軍眼中智能生態閉環中最后一塊拼圖。
來源:小米官方
另一方面,小米的品牌認知度、認可度以及影響力、消費者群體規模都具有多年且成熟的經驗與優勢。“小米的客戶群體目前以年輕人居多,從購買力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這些人會成長成巨大的消費力量。”管文稱。
不過,在汽車行業分析師陳信鴻看來,小米的互聯網軟件服務確實是國內少有的完善的IoT生態,拓展到汽車方面打造數字座艙是非常獨特的優勢。“但歸根結底,一款智能電動汽車還是得先把整車工程、動力性能、智能駕駛這些做好,才能再談其他。”
此外,雷軍釋放的另一個關鍵信息是,小米汽車的第一輛車將有望在3年內亮相,并且會代表當時的尖端技術和尖端水平。
按照過往的新造車經驗,蔚來、小鵬和理想,從成立到第一臺車交付都花費了近4年的時間。而如今小米、百度等新玩家幾乎都將量產時間縮短至三年。
對小米而言,在三年時間內,想要實現這個想法似乎并非易事。
來源:小米官方
陳信鴻告訴未來汽車日報,雖然小米在汽車方面有專利,并且消費電子工程設計和互聯網服務都可以復用到汽車上,但對于三電技術、汽車平臺架構、芯片等核心硬件,以及自動駕駛,“小米仍然是比較薄弱的。”
在外資車企任職的蓋里認為,傳統汽車廠商開發一款新車至少需要5年,并且前提是有成熟的供應鏈、生產和制造基礎。對于供應鏈整合以及生產制造有所欠缺的小米來說,“三年后實現規模化量產的難度較大。”
不過,“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可以找供應商。”陳信鴻稱,“如果要做一款相對平庸、有一定獨特優勢的組裝產品,還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做到雷軍所謂的業內頂尖,感覺挑戰非常之大。”
更何況,三年之后又是智能電動汽車新一輪的產品周期。按照規劃,小米屆時要面臨的除了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日漸壯大的新能源車企,還將面臨各大傳統車企巨頭們的智能汽車,甚至是Apple Car,而華為的不造車之約也將在3年后到期。
盡管小米目前手握1080億元的現金流,但畢竟造車不是造手機,要打造出3年后市場認可的尖端產品,挑戰來自內部也來自外部。三年后的小米汽車,還會繼續“發燒”嗎?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采訪對象為化名)
請關注未來汽車日報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丁唯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43701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