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 | 秦章勇
編輯 | 王 妍
自帶流量體質的華為正在汽車圈接二連三上演熱點事件。
自華為聯合極狐發布首款Huawei Inside智能純電轎車北汽阿爾法S(華為HI版)以來,華為造車的消息開始頻繁刷屏。與此同時,當華為與賽力斯深度綁定開始線下賣車,也成為引爆資本市場的又一個爆點。
和華為沾親帶故的汽車股也開始了“一點就炸”的模式。包括北汽藍谷、小康股份在內的多個華為汽車概念股,幾乎都嘗到漲停飆升的滋味。以北汽藍谷為例,今年4月,即便其總銷量僅為一千余輛,但股價仍然累計上漲63.24%。而賽力斯汽車母公司小康股份也在2021年以來股價大漲200%以上。
一再強調不造車的華為,似乎成為汽車圈增加競爭力的砝碼。“華為牌汽車”成為一個性感的標簽,幾乎所有傳統車企都開始向“華為系”靠攏,進入華為的朋友圈。
“華為汽車概念股”究竟能火多久?借助華為,這些傳統車企能否真的煥發第二春?
對于不少車企來說,華為似乎有著點石成金的魔力。
自牽手華為以來,賽力斯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緣品牌,直接躍升為“頂流”。
“每天來店里看車的人很多,現在賽力斯華為智選SF5的訂單輛已經接近一萬臺了。”5月18日,華為上海南京東路旗艦店工作人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因為廠家是按照訂單生產,現在訂車,最早也要等到9月份才能交付。
更直觀的數據來自于和新能源汽車銷量榜上的冠亞軍的對比。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4月,宏光MINI EV銷量為26592輛,特斯拉Model 3緊隨其后,銷量為6264輛。
這意味著,如果賽力斯的預訂量全部轉化為交付量,那么自華為4月19日宣布在線下店銷售賽力斯汽車以來,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賽力斯就能躋身銷量榜前列,甚至可以和特斯拉Model 3一較高下。
來源:賽力斯官方
可以預見的是,這個數字還會隨著入駐華為線下店數量的增加而上漲。根據華為官網信息,5月30日前,可以試駕的城市還將新增北京、廣州、重慶以及濟南等超過10個城市。
5月18日,華為在北京金地中心旗艦店的工作人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實車在近兩天就會到店,在北京地區,先期會有兩家華為旗艦店銷售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除了上述店鋪,還有位于大興的薈聚中心店。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原本名字拗口的賽力斯就成為炙手可熱的汽車品牌。事實上,早在2019年4月,賽力斯就發布了車型SF5,有純電動和增程式兩個版本,彼時在車圈內并沒有引起太大關注。數據顯示,2020年賽力斯累計銷量僅為一千余輛,2021年1-2月的累計銷量僅有179輛。
曾經慘淡的銷量則讓小康股份損失慘重。2020年,小康股份的凈利潤虧損達到了17.29億元,較2019年的0.67億元出現了大幅虧損。
牽手華為則徹底扭轉了這個局面,并為小康股份帶來了真金白銀的資本回報。自4月初以來,小康股份漲幅超過150%,順理成章地成為“黑馬股”。去年11月期間,其股價還在10元上下徘徊,如今股價已經漲至近60元。截至發稿,小康股份的市值為750.30億元。
不止賽力斯,華為也讓北汽藍谷實現“逆勢增長”。4月17日,北汽藍谷正式發布阿爾法S華為HI版,隨后在19日-21日,連續三個交易日內,北汽藍谷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截至發稿,北汽藍谷的股價從4月16日的12元,漲至如今的18.87元,總市值達到659.25億元。
來源:ARCFOX 極狐官方
和高市值對應的是北汽藍谷慘淡的業績。2020年,北汽藍谷子公司北汽新能源銷量僅為25914輛,同比下滑82.79%,同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64.82億元,同比下滑高達7145.36%。今年第一季度,虧損額較去年同期擴大一倍,達到8.54億元。
除此之外,長安汽車、東風汽車等車企股價均借助華為實現了上漲。當傳統車企遇上華為,似乎總能引發“枯木逢春”的效應。
“華為不造車,但會幫客戶造好車。”華為的態度和定位,奠定了其在車圈的地位和好人緣。于是我們看到,各大車企紛紛向華為拋來橄欖枝,在比亞迪、長城汽車以及吉利等車企的合作伙伴中,總能找到華為的身影。
和其他的科技企業相比,華為的“療效”顯然更為顯著。徐直軍透露,華為將和北汽、長安、廣汽三家傳統車企以“Huawei Inside”方式合作,分別打造三個子品牌。
不過牽手華為帶來的利好和熱鬧,并不意味著傳統車企能夠高枕無憂。
按照華為官方的說法,“不碰整車”的邏輯在于,產業界需要華為ICT的能力,而不是華為這個品牌。目前華為全棧自動駕駛解決方案HiCar同時具備了芯片、操作系統、感知硬件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跳過硬件集成直接化身Tier 1廠商與整車直接合作。
以北汽極狐為例,上海車展前夕,搭載了華為自動駕駛方案的北汽極狐阿爾法S的實際路測視頻率先引爆網絡,也讓行業看到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能力。在此次合作中,華為提供了包括聯網能力、芯片、操作系統以及車云管理等一條龍的解決方案。
來源:華為官網
華為希望憑借自己在軟件方面的優勢,和更多車企合作。不過對于這種合作模式,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卻提出并非長久之計。“(車企與華為合作的)這種模式以前我在UC做過,后來死的很慘。”4月19日,何小鵬在上海車展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
在他看來,車企依賴華為,就像是手機行業把操作系統交給別人做一個道理,這種合作方式挑戰很大,而蘋果的垂直整合模式擁有軟硬件一體化的優勢,這就才能把核心競爭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自動駕駛領域發展潛力有多大,市場競爭就有多激烈。早在2019年,國內就有40款車型采用了博世的ADAS技術。今年以來,小米、滴滴以及360等科技公司均開始把觸角伸進智能汽車領域,大疆以及其他科技公司也開始接連涌入。
在這場自動駕駛的貼身肉博中,新造車們率先搶奪了智能的高地。在何小鵬頗為看重的硬件方面,華為參與的并不多,和北汽新能源極狐的合作也主要在軟件層面。
“對于造車這件事,華為在硬件方面還沒有太大優勢,一些弱勢車企也擔心淪為代工廠。”在一位自主品牌高管看來,在華為與車企的合作過程中仍存在互相博弈的過程。
此次賽力斯與華為合作,雖然短期內收獲了關注度和銷量。但從長遠來看,能否延續這個勢頭,仍取決于其本身的產品力和接下來的競爭力。與此同時,當賽力斯過度依附于華為,但未來華為賣車卻不會只有賽力斯一個品牌。
在近期華為大中華區渠道峰會上,華為透露,2022年華為智選汽車目標銷售30萬臺。未來其他華為賦能的品牌汽車也會進駐華為智選平臺,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將發布兩款SUV車型。
按照華為的規劃,未來的店面里至少要展示2-3輛華為智選汽車。當更為強勢的品牌入駐華為智選平臺后,賽力斯的優勢和關注度也將被稀釋。
如今的智能汽車市場,早已經巨頭林立,各個新晉選手同樣是摩拳擦掌,在刀刀見紅的市場中,消費者會用腳投票。對于一些弱勢品牌來說,單憑華為顯然難以笑到最后。
請關注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秦章勇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47310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