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宣布“拉黑”59家中國企業的熱點基本已經過去,C次元卻要對此進行深度解讀。何故?因為看透問題背后的本質,比簡單追新聞跟熱點要難的多。
有媒體因為拜登6月3日的“拉黑”措施,以及上月末的“90天內新冠溯源”,乃至于美國新任國務卿安托尼·布林肯自履新以來四處串聯組織“反中聯盟”,評價拜登政府的作為——比特朗普還狠。
由前任總統奧巴馬親自授勛,拜登被民主黨寄托了清掃民粹余孽,將美國政治撥亂反正的希望
但如果你有同時注意到5月份中國政府取消了部分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甚至還提高了部分鋼鐵產品的關稅;關注到了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情況下,人民銀行還提高了外匯存款準備金率,那么可能就已經離真相不遠了。
事實上,在拜登擺出“狠”姿態的背后,卻是一場正在席卷美國政府,乃至于整個美國、全體美國人民的嚴重危機。
你見過“核動力印鈔機”會卡紙嗎?
自2020年3月,美國本土新冠疫情大爆發以來,美國政府非但抗疫無能,應對疫情期間經濟危機的辦法來來去去也就只有一招——印錢。
印錢,繼續印錢,持續不斷地印錢——自2008年以來,美國解決自身經濟問題屢試不爽的手段
自新冠疫情爆發起到2020年的4月初,美國國會已先后推出了三輪經濟救助法案,總金額達到了2.3萬億美元。2020年12月2日,再次“放水”9000億美元。到了2021年2月28日,拜登政府正式上臺后,更是以1.9萬億美元疫情經濟刺激計劃,作為帶給美國人民的“見面禮”。
僅僅一年時間,通過瘋狂的擴表操作,美聯儲增發貨幣超過5萬億美元。世人將之戲稱為“核動力印鈔機”。
除了提供給銀行的流動性外,相當一部分貨幣被以救助金的形式按人頭發放到了個人。
于是,和疫情期間市面低迷的景象相悖的,是一場封城期間數碼產品消費的狂歡。海外的分析家宣稱,“隔離措施促進了數碼產品的消費”——只不過,用來買單的多是政府按人頭派的錢。
美國政府寄出的疫情支票,按人頭發放,錢是直接印的……
而到了2020年末,隨著部分國家疫情的好轉,個人耐用消費品的業務也出現了回升。汽車市場的行情也逐漸恢復。然后在疫情期間大量削減車規芯片訂單的車企,驚訝地發現,晶圓工廠正應付數碼產品制造商的單子不亦樂乎呢。
這其中的副產品之一,便是所謂的“芯片危機”。
2021年1月7日,美國國會聯席會議確認,約瑟夫·拜登贏得306張選舉人票,擊敗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第46任總統。“民粹”的力量似乎遭到了驅逐,美國政壇正重新回歸“正軌”。
于是,在2月底開出了1.9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后,3月和4月間,拜登政府還把大規模加稅計劃,以及2.35萬億美元規模的基建計劃擺上了臺面。而新任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此時也活躍在亞歐各地,穿梭于美國的各路傳統盟友間,大有美國已返回國際舞臺之勢。
“眾正盈朝”之際,“懂逆”那“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競選口號,似乎大有在“拜登朝”實現的希望。
但就在此時,自疫情高峰后啟動,以抓著自己頭發上天架勢硬撐美國經濟的“核動力印鈔機”,出現了大麻煩。
5月末,美聯儲的隔夜逆回購協議的總規模達到了驚人的4850億美元規模,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
所謂逆回購,與通常被視為資產的回購協議正好相反,是一種負債。通過逆回購,美聯儲向交易方出售美國國債,并直接從其手頭獲得現金。逆回購的用途,是直接從市場內抽走大量流動性,與量化寬松剛好相反。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隨著多輪量化寬松政策(印錢),美國的銀行逐漸習慣于在季末或者年末需要公布資產負債表前,通過逆回購來減少資產表上的準備金并增加國債持有量,以便修飾各自的資產負債表。
本次逆回購高峰的不同尋常在于,不但量創下歷史記錄,還打破常規的季末/年末慣例,居然出現在了5月末這個兩不靠的日子里。
經濟學者普遍將其視為最高級的警訊,因為這意味著,通過增加流動性來刺激經濟的操作已經到了頭。各種濫發的鈔票,顯然已經無法有效進入市場內進行流通,海量的資金正在金融機構內“空轉”。
核動力印鈔機居然也會“卡紙”,真是沒想到。
美聯儲現任主席杰羅姆·鮑威爾。2018年,是他沒有頂住特朗普的壓力,被迫提前退出了加息周期
作為應對措施,美聯儲在當地時間6月3日晚間表示,最快將于6月7日起逐步出售二級市場企業信貸便利工具中的企業債。計劃出售包括在二級市場購買的公司債,以及投資于公司債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在內的二級市場企業信貸工具,將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出清全部投資組合。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截至4月30日,該工具有138億美元的未償貸款,包括約85.6億美元的公司債ETF倉位,如Vanguard短期企業債ETF,另外還有52.1億美元的公司債,包括惠而浦、沃爾瑪等公司發行的債券。
就這筆企業債的總量而言,對于當前的大局來說可謂微不足道。但無疑卻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具有象征意義。此外,根據美聯儲6月3日發表的最新褐皮書,在計劃于6月17日召開的下一次議息會議上,美聯儲有有很大的可能會縮減每個月120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
所有跡象都表明,不但“核動力印鈔機”轉不下去了,聯邦政府背負的國債,也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2019年年底,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為23.2萬億美元。但經歷了新冠疫情之后的一系列折騰,目前債務余額已突破了30萬億美元大關。
目前,這個數字已經突破了30萬億美元的大關
相比之下,2020年聯邦政府的財政收入為3.6萬億美元(地方政府的收入幾乎同等)。如果按照10年期國債2.89%的利率,每年光是利息就要支付8670億美元,利息支出已經接近了財政收入的1/4規模(考慮到國債持有期限的不同,該數字只是粗略估算,僅作參考)。
在這個印錢已經無濟于事,同時還有天文數字的債務背在身上的時刻,想要保住經濟“不崩”,平安度過危機,還能有什么辦法呢?
加息周期已經完蛋,加稅也很沒譜
和往常那樣,進入一個加息+縮表周期嗎?
2018年,當時還擔任美聯儲主席的珍妮特·耶倫曾制定計劃,試圖帶領美國經濟進入新的加息周期以消除風險。但卻在“沒有人比我更懂經濟”的總統特朗普一再干擾下,被迫提前結束。縮表的終極目的非但未能實現,最后還搞出了一地雞毛。
談及美國的現狀,這位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過的關鍵人物
當然,現在進行加息也是不現實的事情。
就在今年5月4日,能比一般人更早能看到經濟數據的耶倫(已被拜登任命為美國財政部部長),曾經試探性地表達過要加息的意思:“為了保證經濟不會過熱,利率可能不得不一定程度上升。盡管增加的財政支出相比經濟總量較小,可能仍會導致利率非常溫和地上升。”
結果話才說完,次日清早,美股就是一輪劇烈俯沖的行情。
殘酷的現實,迫使耶倫態度立即轉變態度,主動“辟謠”,澄清自己“未暗示美聯儲采取行動”。
略微試探就被市場作當頭棒喝,耶倫心中的苦可想而知
考慮到美股這個空前規模的“堰塞湖”,在泡沫如此嚴重情況下之所以還能撐住,大半是依靠著持續不斷的放水才得以硬撐的。這種情況下,強行加息進入縮表周期,有可能導致比2008年更慘烈的崩盤。
加息縮表是別想了,那么加稅吧?
既然美國政府內已是“眾正盈朝”,那么加稅,特別是對富人加稅這種對中下層而言絕對政治正確,自然是拜登政府凸顯自己合法性與正義性,不可能不提出的。
實際上,在3月份時宣布“大基建計劃”時,拜登也同時宣布了將通過“向富裕階層加稅”來改善國家財務問題。而到了四月下旬,這份堪稱“轟轟烈烈”的加稅方案已經出爐,并被提上議事日程了。
這里簡要以條目形勢羅列下拜登政府的“富人稅”方案:
1. 對年收入超40萬美元的富裕階層,取消此前的20%的稅前抵扣并且設置抵扣上限為不超過28%,同時所得稅率恢復到39.6%;
2. 增設資本利得稅。例如,若持有加密貨幣一年以上之后出售的將要面臨資本利得稅的風險,在股市內持股也是同樣的道理;
3. 把聯邦企業所得稅從21%提高到28%,并向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的公司征收15%的最低稅率。提高跨國公司最低稅率,全球賬面營收超100萬美元的企業最低稅率提高至15%,美國海外分公司稅率由10.5%提高到21%;
4. 高收入人群社保按照12.4%征收。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既加不了富人的稅,也無法從大公司中抽到足夠的水
這一系列加稅方案如果能夠順利落地,那么美國的國庫能增加多少收入呢?
根據美國稅收政策中心(Tax Policy Center)的測算,預計2021-2030年間按照拜登的增稅方案可為財政增加收入如下:對高收入階層加稅以及抽取利得稅這部分可以獲得9000億美元;把特朗普時代降下來的企業所得稅部分加回去可以籌集7300億美元;提高跨國公司最低稅率這部分可以抽到約4400億美元。預計,加稅方案可以為聯邦的國庫每年增收約2.1萬億美元。
看著很不錯,不是么?然而,天底下看著很不錯的事,有多少是最后能干成的?
啟動富人稅是不現實的。以特朗普自己為例,在當上總統前其名下的個人財富高達40億美元。結果,當上總統第一年(2017),繳國稅750美元。
那么“富人稅”最后會變成個什么樣,也就可想而知。一般來說,繳這個稅的冤大頭多半是那些年收入40萬或者更高一些的中產家庭——就如同明朝末期的景象一樣,但對真正的頂級富豪則毫無影響。畢竟,富人有太多的避稅手段可以使用,其雇傭的專職財務和律師,也會窮盡一切手段來幫自己的雇主謀取最大化利益。
至于對跨國公司下手則更加沒譜,畢竟地球上有的是低稅率而且愿意接納跨國公司并提供優渥條件的國家。被逼狠了,企業大可以“用腳來投票”。而如何懲罰那些為了逃稅而搬出國的跨國大企業,一直是美國法律界的難題之一。
至于這個利得稅,怎么看都是要讓股市保持以年為周期的劇烈動蕩的節奏。請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位長期持有諸如特斯拉、蘋果股票的投資者,而有一天政府突然宣布要收利得稅了,他會如何操作?
美股,人類金融史上最大的一個“堰塞湖”。一旦決口,將徹底摧毀美國乃至世界經濟
總體來看,把企業所得稅加回去和提高富裕階層社保,似乎是僅有的可能操作成功的選項。但前者同樣面臨各種避稅手段而且可能影響就業,而后者則對環節現狀可謂杯水車薪。
綜上所述,加稅2.1萬億方案雖然光鮮亮麗,但仍舊脫不開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怪圈。更何況,這種必然觸及美國真正掌握權力群體利益的加稅計劃,勢必會導致美國國會更加激烈的“撕逼”。以美國政治當前的撕裂程度,最后能否通過、即便通過又能剩下多少,都是值得懷疑的。
更何況,美國面臨的麻煩,也不僅僅是一個“錢”的問題。
拜登政府面臨的困境
美元霸權,曾經是一個挑釁一般金融常識的存在。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就基本停止了往常的加息-降息周期,大多數時間一直在印鈔。然而,其國內通脹卻始終被控制在2%溫和范圍以下,多數時候甚至僅略超過1%而已。即便到了2020年本土疫情大爆發之后,特朗普政府啟動“核動力印鈔機”來應急,通脹依舊非常的溫和。
這就很難不讓人產生美元霸權千秋萬代的錯覺。而以此為慣例,進入2021年后,繼任的拜登政府,繼續加足馬力印鈔票。但是這一次,天似乎不再佑美利堅。
自2021年3月起,北美地區的各類生活物資的價格開始呈現加速上漲趨勢,部分生活必需品和普通消費品,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價格上漲了50%之多。臉書和推特上,隨處可見美國居民對物價快速上漲的吐槽。毫不夸張地講,美國人民自1929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已經有近百年未曾領教過如此兇猛的通脹狂潮了。
為什么美國以前濫印鈔票沒事,但這一次出事了,而且還出得那么突然呢?中國起的作用很關鍵。
以往,美國一旦開印鈔機,全球所有主要國家都得跟著開印鈔機,因為不印就會被美元所收割。以中國為例,如果美國加印了很多錢而中國沒有加印人民幣,那會后果就是人民幣持續升值。
由于美元處于主導貨幣地位,以美元計價幾乎是跨國貿易的慣例,所以當人民幣升值以后,世界市場上以美元計價的產品就會變得便宜。但反之,自中國出口的制品在換算美元后,就會直接漲價。
外貿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于出口導向型經濟的中國而言,這無疑是個災難。畢竟最近十幾年,從世界市場總體情況來看,生產力是大于市場需求的。任何膽敢隨意漲價的企業,全球范圍內有的排隊取而代之的競爭對手。
自二戰以后,美國的加息-降息周期,幾乎成為了世界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維持自身經濟運轉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問題也就出在了這。因為美國最近這幾波印鈔,中國都沒跟。
而不跟的結果就是,自2020年5月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觸及7.1775這個近年來歷史低位后,人民幣匯率實際上一路拉升。至今年1月 29日,一度拉升至6.4236。此后2個月內,雖一度下落至6.5793位置,最后仍重新走強。至6月4日收盤時,已升至6.3953高位。
不斷走強的人民幣,直接對沖了因美國濫印鈔票引起的大宗商品漲價,使得中國外貿企業未在原材料全線上漲的大背景下承壓太多。同時,印度的第二波疫情也直接導致了南亞、東南亞國家盡數癱瘓。而原本,來自這些國家的企業,一直是中國外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其結果就是,世界市場一直被買家所主導。但疫情改變了這種狀況。
自新冠在全球大爆發以后,中國以令世界震驚的效率,在短短3個月內徹底控制了疫情,并恢復了生產。整個2020年下半年,中國的外貿企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開工率,各外貿易口岸也屢屢出現爆倉情況。
自歐美疫情開始以后,中國的制造業企業開始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周期。開工量、銷售量,雙雙創下歷史記錄
即便美國仍舊堅持對華貿易摩擦,中國商品依舊能夠在頂著25%關稅的情況下,刷出中美貿易逆差新紀錄。甚至是美元超發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暴漲,也未能阻止中國制造占領美國市場的步伐。
固然,不斷走強的人民幣,緩解了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但原本針無兩頭利,匯率導致的進口成本降低,但也必然推動成品出口價格的上漲。但隨著今年3月以后,由印度變異病毒帶來的兇猛疫情,目前整個南亞和東南亞的新冠疫情已經失控。
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成為了目前世界碩果僅存的,社會秩序保持正常,工廠可以全力開工的主要商品供應者。
實際上,運輸物流問題也是美國本輪通脹中需要考慮的問題。自4月起,歐美均出現港口“爆港”的問題。大量貨物積壓港口,大量商船在港外排隊靠泊
成為唯一供應商,就意味著壟斷了定價權。于是,美國的經濟學家、官僚們,曾經做噩夢也不曾見識的神奇一幕出現了——面對人民幣的走強,中國企業毫不猶豫地調高了商品價格,把貿易戰、“核動力印鈔機”等等帶來的一切,轉嫁到了美國市場頭上。要命的是,即便供應商肆無忌憚大漲價,美國的進口商也必須照單全收——因為可以部分替代中國商品的潛在供應商,目前已經處于癱瘓狀態……
和中國的“建設性”交流
中美之間曾經長期保持有臺面下的聯系渠道。兩國負責金融、貿易的高層官員,可以通過直接連線的形式,定期或者不定期就許多問題進行溝通。自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18年以前,無論關稅、匯率、甚至制裁對方企業等等,中美之間事先都會有溝通,并起碼達成一定的共識。
但這一管道在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7月挑起貿易摩擦以后,就已經失效了。
在拜登政府上臺以后,中方雖然有意結束貿易沖突,并做出過恢復溝通的嘗試。即便3月19日中美安克雷奇對話,“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以后,中方仍舊堅持有話好好談的態度。但直到4月間,無論財長耶倫還是新任貿易代表凱瑟琳·戴(戴琦),對中方保持接觸設法結束紛爭的表態,都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回應。
“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圖自CGTN微博主頁)
然而當耶倫等人拿到了4月的CPI數據,并試探出加息可能導致嚴重后果以后,美方似乎意識到了,有些事情必須得和中國去談。
5月12日,戴琦在國會聽證會上居然主動表達了“期待近期有機會與中方貿易官員會面”的意愿。當然,她也不忘以秉持當前美國國內政治正確的態度,放言:若中國不遵從“國際規則和規范”,美國必采取行動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盡管求人還要放狠話這點,并不符合一般交涉禮儀,但是戴琦的這一意愿,還是得到了中方的迅速回應。5月末至6月初,中方負責雙邊全面經濟對話的牽頭人劉鶴,多次和耶倫與戴琦進行直接視頻通話。
美方希望從中國獲取的非常多,諸如讓中國單方面“出血”來平衡美國的貿易逆差、撤回各種高技術產業扶持計劃以后安心給美國人提供廉價商品、廢棄所有國防現代化計劃確保美軍的絕對優勢……但是,美國政府的一貫特色,就是有求于人的時候,通常還沒有好臉。
5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宣稱,他已要命令美國情報機關,盡快完成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以便確定新冠病毒是源自人類與受感染動物的接觸,還是“源自一個中國實驗室”。并且,拜登要求在90天內收到一份報告,希望情報機構“收集和分析能讓我們更接近一個明確結論的信息”。
新冠疫情的起源,是一個標準的科學問題,而拜登居然去給情報部門下達調查和溯源的命令,這明顯并不是真想弄清楚問題。而這里的90天期限,顯然并不是針對美國國內情報部門的,而是留給中方的。兩相結合,簡直是一派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2003年在聯合國會議上晃動“洗衣粉”的畫面。
圖片取自網絡,由不知名網友惡搞改圖而成
這還不算完,美國東部時間6月3日,拜登更簽署了最新的行政命令,下令將59家“涉嫌與中國軍方或監控行業有關聯”的中資企業,納入禁止美國人與美國企業進行投資交易的黑名單。
而就在幾個小時后,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于北京時間6月3日上午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中美經貿領域已開始正常溝通,雙方溝通開局順暢,求同存異是共識,下一步將共同努力務實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推動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顯然,無論是下令CIA進行“90天內溯源”,還是“拉黑”59家中資企業,這不過是三年來中國人民已經耳熟能詳的特朗普式“極限施壓”。只不過這一次,換做一個叫做拜登的總統來唱這個“紅臉”。
值得慶幸的是,拜登政府能夠用來施壓的手段,其實非常的有限。
由于特朗普性格上的缺陷,美國在對華貿易沖突中可以使用的“彈藥”,早在2019年就已經把所有的牌給統統打光了——對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已經維持25%高位許久,可以說是處于加無可加的狀態。
至于美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但凡能夠加入的中國高技術企業,也基本位列其上了。
所謂的投資禁令,其實也不是拜登政府所炮制的,而是繼承自特朗普任上。雖然限制美國投資者購買黑名單中企業的股票、債券、金融衍生產品,以試圖減少相關企業的流動性,但如果相關企業不在美商務部實體清單上,這一禁令其實也不禁止美國企業或者使用美國技術的企業與其展開正常商貿往來。
近年來,以反華“走紅”的美國議員科魯茲。實際上,他本人談不上對中國有什么特別的好惡,“反華”只是因為從特朗普的表演中意識到,這樣可以有效煽動美國國內民粹力量,為自己撈取選票。這類人物目前充斥著美國國會
迄今為止,沒有人能搞清楚拜登是否真的想令中美關系轉向正常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隨著民主、共和兩黨紛爭的加劇,美國朝野的政治撕裂已經非常的嚴重。在多數時候,兩黨的議員討論議題時秉持站隊、而不是站對的態度。但若議題一旦涉及到中國,那么兩黨都會竭力表現出自己的強硬態度,而生怕被政敵攻擊為“對華軟弱”。
在這種狀態下,拜登的“90天最后通牒”和“拉黑”59家中企操作,也就不值得奇怪了。但是,強硬畢竟不能當飯吃,特別是在“核動力印鈔機”都已經失效的當下。
拜登政府想要盡快擺脫當前的困境,可行的辦法無非有二。
或者是取消自特朗普法搞事以來,對中國商品加征的25%關稅。這自然可以讓中國貨的價格大幅回落,通脹帶來的痛苦自然大半得到緩解;
或者是立即關閉“核動力印鈔機”轉入緊縮狀態,讓美聯儲迅速進入加息階段,回籠此前已經超發太多的美元。
但上述兩個措施,都是拜登政府所不能為的。
在美國國會之內,反華已經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任何膽敢對華表現出退縮甚至溫和態度的政客,都會被立即遭到各方圍攻,政治生命就此完結。而加息縮表,耶倫已經試探過了,強行操作勢必立即引爆美股堰塞湖,使美國領教一次金融危機+疫情的雙重體驗。
而正因為對中國已經無能為力,所以我們才“有幸”看到這“90天最后通牒”、59家中資企業被送“黑名單”的這一出出鬧劇。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今美國政治,已經頗有了幾分太平洋戰爭前,“舉國一致時代”日本國會的味道——在反華問題上,所有政客都持有統一立場,并以各自表現如何對華更加強硬為樂(圖為擴大了侵華戰爭的近衛文麿內閣)
當然,拜登政府下面的賤招,我們甚至用腳趾頭都可以想象得到——無非是本月11~13日,于和英國康沃爾郡卡比斯貝舉辦的七國集團峰會上,搞出一份涉疆、涉港,甚至可能是涉臺聲明。
但聯系到拜登乃至美國所面臨的現狀,用一句常用網絡語言來形容——只不過是在無能狂怒而已。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4842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