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采埃孚與天瞳威視在上海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高性價比的自動泊車(APA)與自動代客泊車(AVP)系統,計劃于2022年在中國整車制造商的車型上實現量產。
天瞳威視是一家具有軟硬件技術能力的人工智能公司,主要研發以AI嵌入式視覺系統為基礎的多領域應用方案,目前天津、北京、蘇州、底特律均有研發中心。選擇與天瞳威視聯手,可以看出采埃孚背后的自動駕駛布局邏輯。
開拓自動泊車
雙方的合作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研發自動泊車與自動代客泊車技術,該系統將率先在國內實現量產,同時服務本地和全球客戶。這也是采埃孚首次投資入股中國本土初創技術型公司。
采埃孚中國區總裁及亞太區運營高級副總裁汪潤怡與天瞳威視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王曦
至于為什么首次投資本土初創企業就選擇了天瞳威視,采埃孚中國電子與駕駛輔助系統事業部工程總監邢勛表示,“我們跟天瞳威視從在2017年就開始了泊車的合作,經過了3~4年的技術論證,我們對其是認可的。我們不會因為一家初創企業的估值或名譽而去輕易投資,還是要有驗證以及自己參與的過程。”
據了解,采埃孚首款自動代客泊車系統配有四個環視192°魚眼攝像頭,通過使用天瞳威視的360°環視感知與超聲波雷達感知的融合,系統能夠有效識別泊車庫位和障礙物,并幫助車輛室內外定位,實時規劃自動泊車路徑,引導控制系統沿指定路徑接近目標泊車位,瞄準后自動泊入,實現最后一公里無需依賴停車基礎設施的無人駕駛泊車。
另外,雙方合作的技術基礎,如邢勛所言,采埃孚在高速工況下,從L2到L4的布局比較全,低速泊車是沒有針對中國場景去涉獵的一個部分。但實際上,中國的停車需求非常廣,所以在中國場景把泊車作為一個自動駕駛真正快速落地的切入點,并作為高級別自動駕駛的補充和完善。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期間,采埃孚就展出了自動代客泊車技術。整套系統的亮點在于采埃孚是與視覺、圖商一起合作,使得實時制圖跟定位功能結合在一起,讓車輛具有學習的功能。至于泊車之外的自動駕駛工況,對于采埃孚來說,其在硬件方面已經完全有能力支撐 L4、L5 級的自動駕駛,現在制約其商業化落地的無非是城市道路上較為復雜的交通路況。
采埃孚認為,與天瞳威視合作加快了采埃孚本土化的研發進程,更縮短了技術研發周期,加快了技術迭代速度,讓最新的技術能夠更好、更快地投放至市場。
加速本土合作
采埃孚中國總裁及亞太區運營高級副總裁汪潤怡談到,1981年采埃孚進入中國市場,起步是在中國銷售,后來到中國生產,再到中國研發,目前已經有好幾個項目的核心研發在中國進行。在過去的兩年里,主機廠對Tier 1的變化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主機廠他們自己的研發能力有顯著提高;二是對于Tier 1供應商所要提供的技術和服務在時間節點上更緊急,時間的間隔更短,在技術要求上更靈活,要要結合他們的具體需求。
基于對最終客戶的需求有更深度的理解,那么就要求合作伙伴,在整個反應速度上也要更高效。一個新車型的研發周期已經從3~4年提升到最短6個月,這就對供應商的研發團隊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我們在中國來說,更需要有本土的力量,集聚地、快速地來響應我們客戶的要求,在技術層面我們以往的黑盒Blackbox模式已經不足以滿足,客戶希望在基于他們的構架上量體裁衣。我們的團隊完全有能力有這樣的一個靈活適應能力,在技術層面,加大跟廣泛的生態對象合作,使得我們能夠符合市場的需求。”
邢勛緊接著談到,從自動駕駛布局來講,單打獨斗的形式已經不太行了,因為它牽扯到技術、投資金額比較復雜,我們肯定會在國內有更多的行動或者布局,去實現我們整個在中國區的自動駕駛的版圖。
往前追溯采埃孚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投資動作,事實上從六年前的就開始自動駕駛布局的收購大戲。2015年,采埃孚斥資13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天合汽車集團,同時,天合集團還帶去了包括車輛動態控制、碰撞預警等車輛智能化安全技術;2019年,采埃孚又用70億美元收購了威伯科公司,為實現商用車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做準備。此次領投中國本土科技公司天瞳威視,具體金額未透露,但本次天瞳威視的C輪融資額為1.5億美金。
采埃孚集團董事柯皓哲博士表示:“我們第一次在中國投一家初創技術型企業,采埃孚進入中國40年了,現在我們將采取一些更深入的合作方式,積極參與到中國的汽車生態圈,這也是集團在中國加注的表現。”
車云小結
當前,國際零部件巨頭正在切換賽道,加速在中國本土的落地與布局。在自動駕駛方面,采埃孚、博世、大陸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行動,比如博世已接連投資中國的自動駕駛公司四維智聯、馭勢科技等。
采埃孚從2019年推出新一代車用超級計算機——ProAI RoboThink開始就提出未來的目標是將采埃孚亞太地區銷售額占全球銷售額的比例提升至30%。并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提升本地化研發、投資本地產能、參與本地的出行生態系統。
而今天對天瞳威視的投資是個開端,汪潤怡稱,天瞳威視是我們第一家初創企業的合作伙伴,但絕對不是唯一,我們將會很謹慎但是很開放地選擇合作對象,使得我們整體的商業模式更靈活,為“未來出行”這個領域所作出的貢獻更大化。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楊璐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49127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