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ixabay
編者按
2014年前后,當李斌、何小鵬、李想等人滿腔熱情地涌入造車領域時,或許沒有想到,新造車的窗口期竟然如此漫長。以致于2021上半年,繼阿里之后,小米、百度、360等科技巨頭加入造車大軍,被人們稱為新造車2.0時代來臨。過去6個月,汽車業強敵入局,缺芯、缺電池背景下,汽車高管們斗智斗勇搶資源、搶市場,中國汽車市場的明爭和暗戰之精彩,或許勝過過往百年。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梳理了上半年汽車圈值得回顧的幾件大事,并試圖從中尋找規律,對下半年走勢作出預測。此為年中總結系列上篇。
作者 | 秦章勇
編輯 | 李歡歡
剛剛過去的半年里,汽車市場開啟強勢復蘇的勢頭。1-6月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5.6%至1289.1萬輛。其中,新能源車滲透率不斷提升,6月新能源車滲透率超過12%,創下新高。
在碳中和愿景牽引下,傳統車企、新勢力車企甚至新新造車匯集于新能源領域,不斷交鋒。特斯拉一騎絕塵,推出Model Y之后,負面輿論不斷銷量卻爆增;蔚來在累計交付10萬輛的基礎上開啟新的征程;以性價比取勝的五菱宏光MINI EV,不斷提升市場份額,在下沉市場,擁有不可替代的領導地位。
新能源領域蘊藏的巨大潛力,令中國品牌更加篤定“彎道超車”的決心。一直低調前行的沙龍智行(長城旗下),確定了氫電雙能的發展戰略。吉利孵化的新品牌極氪推出首款車型極氪001,成為2021上海車展關注度最高的車型之一。在消費者高漲的搶購熱情下,開啟預定僅兩個月,極氪便宣布2021年可售訂單已經售罄。不過,極氪似乎還沒有準備好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爆紅。爆單同時,極氪被質疑搞饑餓營銷、還未交付便漲價,甚至有消費者指責極氪臨時改動配置,以致于極氪CEO安聰慧不得不親自發道歉信安撫車主。
比極氪更煩惱的是大眾。被寄予厚望的大眾ID.4系列,銷量卻十分慘淡。在中國品牌和特斯拉的雙重夾擊之下,大眾在華轉型之路荊棘密布。
與此同時,汽車行業仍然受到缺芯危機的持續打擊。不過,汽車高管們卻坦言,比起缺芯,更害怕缺電池。缺芯潮尚未結束,電池荒又席卷而來。
不過,即便烏云蔽日,仍有一些企業在摸索中前行,逐漸成為新的扛鼎者。
來源:特斯拉官網
2020年特斯拉股價一路狂奔,順勢帶火了“蔚小理”三兄弟。不過今年以來,特斯拉股價開始回調,曾在一周內大跌12%,市值蒸發數千億美元。如今特斯拉股價一直在600-700美元徘徊。
股價下滑,與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遭遇的一系列負面事件不無關系。上半年,特斯拉陷入入華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因攝像頭采集數據存在安全隱患,多地事業機關單位禁止特斯拉車輛駛入。情急之下,特斯拉忙不迭表示,將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以實現數據存儲本地化。
此外,特斯拉安全事故頻發,上海車展一位車主登上特斯拉展車車頂,控訴其“剎車失靈”,將特斯拉送上熱搜,也推入深淵。前不久,特斯拉啟動大規模召回,不過,召回聲明卻只字未提“剎車失靈”。官方表示由于車輛主動巡航控制系統問題,易造成駕駛員在一些情況下誤操作,從而增大發生事故的概率。
預料之中的是,特斯拉“無關痛癢”的召回并沒能平息輿論,媒體和網友的口誅筆伐仍在繼續。
然而,特斯拉的銷量依然不斷飆升。剛剛過去的6月份,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批發銷量為33155輛,同比大漲122%。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累計銷量突破16萬輛。
7月8日,特斯拉中國官網正式上線Model Y標準續航版,售價為27.6萬元,相比長續航版便宜超7萬,徹底激發了Model Y的市場活力。多位特斯拉銷售人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由于訂單太多,官網還出現了“小面積”崩潰。銷售人員甚至直言,“晚一個小時下單,就有可能要多等一個月(提車)。”
如果沒有旗鼓相當的對手出現,特斯拉真香事件將繼續上演。
來源:極狐
前不久,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發表“靈魂論”引來一波熱議。在他看來,如果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發展自動駕駛業務,等于讓別人掌握了靈魂,上汽只提供軀體。這是上汽“不能接受的(事),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傳統車企缺乏自動駕駛、軟件等領域的技術和人才,與華為等科技公司合作能夠彌補短板,是不少公司的選擇。
作為國內頂尖的科技企業,華為具有強大的軟件技術優勢。早在2018年,華為就明確不造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的高階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ADS可以為車企提供全套服務,讓車企迅速獲得優秀的自動駕駛能力。
“上汽們”雖然不想成為華為的“軀體”,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和華為牽手的車企越來越多。
北汽極狐與華為聯手打造了阿爾法S華為HI版車型,在這場合作中,華為提供域控制器、操作系統、上層軟件算法、傳感器等全套解決方案。這對于極狐來說,幾乎得到質的飛躍。因此,阿爾法S路測視頻被廣為傳播,收割了一大波流量。近日,廣汽宣布與華為聯合開發的首款車型AH8將于2023年底實現量產。該車型定位中大型智能純電SUV,具備L4級自動駕駛功能。
除此之外,小康賽力斯、長安、比亞迪等諸多主機廠均和華為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隨著在汽車供應鏈的地位不斷加強,華為的話語權也將越來越大。不造車的華為,或許比特斯拉更可怕。
來源:極氪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極氪,一面世就吸引了足夠多的目光。其首款車型極氪001推出后訂單爆滿,2021年可售訂單售罄的消息,令極氪001初戰告捷。但接下來的走勢卻有些出人意料。
7月10日,極氪發布了延緩三項新配置選裝的說明,這意味著車主想要個性化定制,就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隨后,有用戶質疑,極氪私自更改車輛參數,同時原本標配的配置現在變成付費選裝,極氪被指“減配漲價”。
面對洶涌而來的負面評論,7月12日,極氪CEO安聰慧公開發文向極氪預定車主致歉,并且針對準車主提出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補償方案。即便如此,極氪也讓不少曾經的真愛粉徹底轉黑,用戶們涌入極氪社區留言聲討,甚至表示要退車。
極氪產品雖然令人驚艷,但是前期沒有控制好供應鏈以及成本問題,導致無法兌現最初的承諾,車型還沒上市就遭遇信任危機。
這場危機也暴露出傳統車企的一大弊端——還沒有學會如何更好地與用戶相處。蔚來將“用戶運營”成功打造為品牌護城河之后,不少車企紛紛效仿。但是大多數傳統車企做用戶運營,只是形似,很難真正觸及用戶痛點。
對于極氪來說,需要補的功課顯然還有很多,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里,能否挽回準車主的心至關重要。只要產品力不弱,再挽回口碑,極氪001還有翻紅的可能。
來源:大眾
傳統汽車巨頭轉身遭遇陣痛的劇情再次上演。即便大眾提前半年預熱,南北大眾ID.4系列車型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仍然遠低于預期。根據中汽協數據,5月份南北大眾的兩款ID.4車型合計銷量僅1213輛,甚至不及部分新勢力車企單一車型的月銷量。
和以往的“油改電”車型不同,ID.4基于大眾MEB純電平臺打造,采用全新的三電系統。上汽大眾還投資170億打造了MEB工廠。外媒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大眾在華兩家合資企業的電動汽車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均低于10%。“ID.4電動車在中國的銷量低于預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調整ID.4 的生產計劃。”
不到30萬的Model Y來勢洶洶,ID.4系列似乎更加看不到希望了。據大眾一線的銷售人員反饋,走進大眾4S店的消費者基本都是沖著燃油車去的,而非新能源車。
下半年,ID.6系列將成為大眾品牌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新力軍,不過從中大型SUV的定位來看,ID.6很難成為銷量支柱。大眾ID.家族的銷量或將繼續低迷。
按照大眾汽車最新規劃,2030年其純電動車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將達到50%。這個數字不可謂不激進。接下來要想實現目標,還需要從找到ID.家族銷量不濟的原因開始。
來源:小米
自從小米高調入局造車,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便輾轉于各大車企、零部件巨頭之間,開啟考察之路。雷軍先后到訪寧德時代、博世、上汽通用五菱、長安、長城、東風等企業,造車先看車成為雷軍上半年的關鍵詞。
身為科技公司創始人,雷軍深知軟件技術的重要性。雷軍一邊考察,學習造車的硬件知識,一邊收購自動駕駛公司,強化軟件實力。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小米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后者最多將有 20 余人加入小米,此舉或將奠定小米自動駕駛的研發基礎。此前小米還投資了縱目科技、禾賽科技兩家自動駕駛領域的企業。目前小米已經先后投資幾十家汽車供應鏈企業,業務涉及自動駕駛、整車銷售等。
和其它科技公司相比,小米擁有龐大的用戶和市場基礎,每年成千上萬的智能設備輸入市場,也成為小米打造智能電動車的天然觸點。未來,小米或將成為一個值得所有車企警惕的對手。
不過,目前雷軍還沒有想好從哪個細分市場入手。有消息稱,小米內部對造車還沒有明確定位,甚至不排除從房車切入。雷軍曾表示,小米首款車下線至少需要3年時間。下半年,小米的造車項目仍然會在暗夜中前行,雷軍將繼續招兵買馬,完善小米的造車團隊,并且,雷軍的身影將繼續出現在各大主機廠。
請關注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秦章勇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51807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