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看明白了,當下的車界新聞已然圍繞著整個新造車企業的發展而團團轉了。從特斯拉到國內的“蔚小理”,幾乎時刻承包著所有車媒的頭版頭條。
近一周來,事關造車新勢力的負面和聲討依然如故。為此,傳統出身的汽車品牌,但凡想搞出點名堂,不動用點非常手段,根本得不到任何關注。而如果說,在博眼球方面,長城早早就做出了表率,那么,作為傳統新能源車企的老大,比亞迪自然也不甘人后。
王朝系列已經玩膩了。這不,比亞迪帶著全新的產品序列出現了。8月13日,比亞迪海洋車系正式發布。作為該車系的首款車型,比亞迪海豚的預售同步開啟。不管該車300~400公里續航和動輒十萬元的預售多么不匹配,海豚的出現,還是多少給了點比亞迪不同往日的底色。
當然,在賣弄年輕化的道路上,比亞迪畢竟還是個“弟弟”,能整出個如此另類的小車,已經很不容易了。相比之下,已經在這條路上玩出癮的長城,對于拿捏這樣的車型簡直易如反掌。
一年里,白貓、黑貓和好貓,將歐拉對新消費趨勢的詮釋,做出了最具象的表達。不說這些小車是否能滿足大多數消費者的口味,但至少,能讓大多數人記住就已經算是成功了。而有了此番成績后,歐拉的確是更加無所顧及了。
芭蕾貓一出,直接將貓系列車型的發展節奏帶得飛起。只可惜,相比現有車型的研發初衷,芭蕾貓著實有點變味了。作為概念車在上海車展上出現,就因為和大眾甲殼蟲過于類似的外觀,而飽受爭議。可僅僅過去了數月,歐拉還是不顧一切地選擇了“躺平”。
這一下,直接讓我想起了長城十年前的操作。從精靈、酷熊、炫麗,到凌傲和嘉譽,每一個都深得各大車企真傳。本以為這段歷史放在當下,我想長城自己都不愿意提及。沒想到,還是我太膚淺了。原來借著電動化的浪潮,一切都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重啟。至于芭蕾貓,好自為之吧。
中國車企對待電動化的騷操作,如今確實陷入了一個怪圈。但與此同時,身在金字塔頂端的特斯拉,其實也沒好過多少。
在美國老家,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對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啟動正式調查,此次調查包括了765000輛汽車,幾乎涵蓋了特斯拉在美國銷售的自2014款以后的所有車輛。
據悉,美國這一次之所以突然對特斯拉發難,也是由于在近一段時間里,特斯拉的車主因使用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后頻繁發生事故。再加上,特斯拉所搭載的Autopilot自動駕駛系統自從上市起就一直被馬斯克所鼓吹。很顯然,特斯拉這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啊。
而在中國,也不知是不是因為自己在國內的輿論環境中,總是充當著一個負面角色。隨著公眾形象管理和監管層面的一系列挑戰接踵而至,特斯拉在公關和法務上終于大肆釋放出“缺人”的信號。
在特斯拉官方發布一則名為“特斯拉職能部門最新職位匯總”的推文中,除了需要招聘較為常規的財務、人力資源、培訓人員外,排在首位的“對外事務”和“公共關系”崗位空缺更是格外醒目。或許是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想必產品逐漸大眾化的特斯拉,終于想著好好維護下自己的名聲了。畢竟“黑紅”也不是什么好事。
新能源產業的“亂”是由來已久的。這不僅是針對以上這類汽車企業來說的,從相關的科技巨頭到毫無關聯的房地產商,產業之亂比比皆是。
正當外界還在猜測下一個攪局者會是誰時,看似財大氣粗的恒大汽車似乎對造車這件事興趣銳減。前有,許家印卸任了恒大地產集團董事長,柯鵬卸任總經理、法人代表等職位。而新任董事長、總經理和法人代表,均變更為趙長龍。緊接著,就有消息爆料,小米將會入股恒大汽車,承接其造車業務。
對此,不管恒大汽車發出聲明稱,“在戰略股東引進過程中,曾于小米集團有過初步交流,并未深入洽談推進”,還是針對“入股恒大汽車一事”,小米公司發言人回應表示,“截至目前小米集團的確接觸了來自各方面造車團隊進行交流洽談,但本集團并未作出任何合作意向的決議。本集團不再對市場傳言做任何回應,請一切以官方公告為準。”
當下,“造車”這件事在中國著實令各路資本幾近癲狂。恒大也好,小米之類也罷,皆因造車而起勢,但無論結局會走向何處,電動化掀起的腥風血雨,總會反噬一些投機者的。
其實在此種大環境下,就別說非科班出身的玩家,能把車造成什么樣,又賣成什么樣。如今,強如大眾這樣的車企,都實難摸清楚套路。當整個ID系列還在緩慢掘進時,燃油車市場都時不時給自己出起了難題。
一邊,上汽大眾的斯柯達品牌自今年起,直接被自主品牌按在了地板上反復摩擦。另一邊,一汽-大眾旗下的捷達處境也好不到哪兒去。
和為了提振銷量而回歸上汽大眾的斯柯達不同,捷達對于徹底獨立這件事愈發執著。近日,一汽-大眾在新一輪組織機構及職責劃轉中就確定,捷達品牌銷售事業部將從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大眾品牌劃轉到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及捷達品牌。
而調整后,捷達品牌的產銷業務將統一由成都分公司及捷達品牌負責,捷達品牌將脫離對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的依賴,實現完全獨立運營和產銷一體化。換言之,為了提升捷達品牌的管理效率,一汽-大眾異常堅決地選擇將更多的決策權授予捷達品牌。
采取這樣的舉動先不說有沒有用,捷達的情況著實需要改善一下了。頭頂上長達二十年的車型情懷,卻隨著大眾品牌光環的消散受到牽連,估計也是捷達沒有想到的。
現在的中國消費者嘛,早就過了因情懷和市場固有的發展邏輯而買單的日子了。面對反復出現的危機,每一個試圖活下去的企業,除了頻頻出招之外,有必要好好解讀下“何為見好就收”這句話了。瘋夠了,長城們收收心吧!在“玩脫”之前,特斯拉們也該醒醒了!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54346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