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匆匆而過,迫切期望祖國母親再過一下農歷生日的人們,也不得不重新回歸到各自的原先位置。
而就當人們如夢初醒一般,正式開始假期后第一個工作日時,特斯拉2021股東大會,在加州召開了。
雖然比不上前段時間“AI科技日”、“電池日”的科技含量與規模,但在本次正處于Q3季度節點的股東大會上,略顯富態的馬斯克透露了不少的關鍵,比如:特斯拉總部搬離加利福尼亞州、開放 FSD、重申沒有Model 2······
而當忽然聽聞馬斯克要去外星建工廠時,筆者亦是忍不住感嘆:雖遲但到的“特兒味”,已經被馬斯克和他的追隨者們,游刃有余地掌握了!
“特兒味”十足的背后
眾所周知,“放衛星”是特斯拉,以及馬斯克的傳統曲目。而在本次的股東大會的QA環節,出現馬斯克與提問者煞有其事的討論外星建廠,并定下40年期限的狀況,似乎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但“腳踏實地”地分析,這種“特兒味”十足的背后,也是存在著一些東西的支撐,就比如今年特斯拉Q3季度又創新高的交付量。
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龍頭的特斯拉,今年的Q3季度可謂是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生產約23.8萬輛車,共交付24.13萬輛。
再加上特斯拉今年Q1季度18.48萬輛的交付,以及Q2季度的20.1萬輛,累計交付62.71萬輛的成績,如果保持這種增長態勢,特斯拉今年年交付量保守估計會超過85萬。
而對于正處于交付量持續增長狀態中的特斯拉來說,“年破百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其下一個里程碑式的目標。
不難預見的是,“年破百萬”的目標并不遙遠。甚至馬斯克也在本次的股東大會上宣稱:我們有信心保持50%交付量的增長率,到2030年可實現年銷2000萬輛。
總而言之,馬斯克所表現出來的“特兒味”也好,“放衛星”也罷,林林總總一系列強有力的銷售數據便是其敢于“暢想”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方面,特斯拉陸續放出來的其他“新車型”,則可以算得上是其能夠繼續“暢想”下去的又一支撐點。
“遙遠且近”的新車型
盡管在芯片荒、動力電池稀缺,以及供應鏈不完善等各種問題的影響下, Cybertruck、Roadster 以及 Semi的量產進程遭遇了擱置。但好消息是,那款售價2.5萬美元(約合16萬人民幣)的新車雖然不會被叫作Model 2,但確實存在,且會如期上市。
具體而言,從特斯拉的角度來看,Cybertruck、Roadster 和 Semi可能都分別承擔著各自的使命,比如顛覆 F150,入局電動商用卡車賽道,以及瞄準超級跑車賽道等。但相對應的,想要去變革某些事物的同時,就必須做好承擔風險準備。
關于Cybertruck、Roadster、Semi三種不同車型的存在,長時間的“難產”便是人們可以看到的所謂“風險”的冰山一角。而根據本次股東大會上的披露, Cybertruck 預計會在2022年開始生產,2023 年大量生產。Semi 和 Roadster 則是在 2023 年才會開始生產。
至于特斯拉之所以拖到明年甚至后年才開始生產3款新車型的真正原因,恐怕只有特斯拉的內部管理人員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很缺電池。
畢竟在本次的股東大會上,馬斯克多次表示動力電池的稀缺,甚至宣稱到,只要供應商的產品合格,有多少收多少。
可能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特斯拉才會義無反顧的研究起自家的4680動力電池起來。據悉,目前特斯拉4680動力電池正處于試產階段。
而在股東大會上,馬斯克也聲稱:4680 的技術很高,現在仍然處于試生產測試階段,特斯拉必須保證電池足夠的安全和性能,才會進一步應用的車上。因此,德州的奧斯汀工廠雖然很快會投入使用,但不會參與 4680 的生產。
至于為什么會出現“有工廠但不參與生產”的情況,則可能是與特斯拉工廠的全球布局有關。
特斯拉工廠的全球布局
馬斯克在股東大會上確定,特斯拉總部將由加利福尼亞州遷至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關于總部遷移的真實原因,究竟是因為稅太高,還是因為馬斯克所說的“員工買不起房子”,一時很難說得清楚。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伴隨著特斯拉總部的遷移,其全球工廠的布局也變得明朗起來,至少“新廠”奧斯汀工廠會因為總部的到來,變得更具效率。
據了解,目前特斯拉已有4座工廠,分別是:加州弗里蒙特工廠、中國上海工廠、德州奧斯汀工廠,以及德國柏林工廠。
與加州弗里蒙特工廠全產品線不同的是,現階段“新三廠”中的中國上海工廠只負責生產 Model 3和Model Y,柏林工廠只負責生產 Model Y,而奧斯汀工廠則只負責生產 Cybertruck 和 Model Y。
當被問及特斯拉會不會新建工廠時,馬斯克表示:目前除特斯拉四座工廠之外并沒有新建計劃,但在接下來的時間,會對現有的工廠進行優化和擴建,比如弗里蒙特工廠和內華達電池工廠的產能后續會擴張 50%等。
借助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哪怕現階段特斯拉不會建設新的工廠,但在未來,也是會在美國、歐洲、中國等各新能源汽車產業活躍的地區陸續大范圍鋪開。
而關于將工廠建到外星球的事兒,雖然有些天方夜譚,但40年后的世界誰有說得準呢?
假設,借助Space X,人類陸續移居火星;當人們在火星生活,需要代步工具時,特斯拉在外星球建設的工廠也就派上了用場。
退一步講,地球上的鋰資源和石油一樣,短期內并不具備可再生能力,當彼時的鋰資源耗盡,是否便需要向著太空尋求“開源”了?
雖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如果沒有那些肆意地暢想,時代又該如何進步呢?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57982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