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與產業都加快了進化的腳步,物換星移的節奏中,一切固有價值體系的認知都在經受來自最底層的解構式沖擊。
但那是一種醍醐灌頂式的、令人愉悅的沖擊,原本看似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竟然如同太極圖一樣,黑白兩極能夠完美融合、共存。
就以我們最喜聞樂見的偏好調性而言,傳統人群喜愛奢華、尊貴,而先鋒受眾酷愛科技、新穎。究竟哪一派能夠成為豪華汽車品牌內涵演化的方向?哪個關鍵詞才是未來移動出行的核心圖騰?也許你的腦海里會出現激烈爭議的場面,實際上已經是毫無必要的多慮。
麗思卡爾頓創始人霍斯特·舒爾茨這樣解析科技對奢華調性的貢獻:“千禧一代是在使用科技的環境中長大的……高科技和高觸感不一定相互排斥。”在他看來,新時代對豪華的詮釋,恰恰是與前沿科技融為一體。
引領行業發展的一線德系豪華品牌,很早就開始關注到高端感和科技感的統一性,其中又以奧迪的“科技標簽”歷史最長,因而沉淀遠比特斯拉這樣的“高端科技新貴”更深。
未來,格調的高度將由科技的星光去丈量。從此刻起,美學、科技與奢華各自的輝彩交錯、融匯,那是未來的次元最為迷人的光芒。
“魚和熊掌兼得”
如果橫向比較,我們很容易發現,市場化程度更高的消費電子領域,已經率先將“科技先進”等同于“品牌高端”。手機制造商里,無論是海外的蘋果,還是國內的華為,都是以出眾的科技、精巧的設計支撐起品牌溢價和形象。
即便是蘋果反復強調的“引領設計發展潮流”和“體驗優先”,幕后恰恰也是先進科技的背書——出眾的用戶體驗離不開先進的人機工程設計,產品經理再怎么懂得客戶需求,也需要通過工程師去落實;而設計更是有賴于工藝技術的先進性,還會受到研發和工程的匹配邊界限制。
更不用再去提蘋果和華為手里有多少讓業界艷羨的技術專利,以及每年為研發投入數百億巨資。沒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就不會有如今的這幾大高端手機品牌。
同樣,如今汽車越來越具備部分消費電子的特征,有“智能終端”和“物聯網節點”的新角色,在“科技感=高級感”越發構成當代價值取向基調的背景下,豪華汽車品牌的高端性,確實需要用技術或者科技去作為那根最有力的支柱。
“這款車有_____配置功能嗎?好高檔啊!”在十年之前,空格里填寫的可能是魔毯懸掛,可能是大排量發動機,可能是柏林之聲或者寶華韋健音響;而當下,引發驚嘆的幾乎齊刷刷變成智能駕駛、高續航電池、大尺寸觸屏。
正如11月17日“奧迪未來盛典”里所帶來的兩款全新概念車——雙門電動敞篷GT車型奧迪skysphere概念車與四門GT車型奧迪grandsphere概念車,不僅僅是用來秀出新穎設計理念,同時也是奧迪對“明天的汽車”的暢想與發揮,將“引領未來高端智能出行的堅定決心與先進實力”作為展現主旨。顯然,奧迪并不打算只做一場秀,更是要在視聽震撼中帶給人們深思。
無論是從成本攤薄的財務角度,還是高端用戶更容易接受新科技的市場需求角度,回顧燃油車時代,豪華品牌一直是技術發展的火車頭,引領了大排量發動機、渦輪增壓、直噴等技術的普及,這個邏輯在當下也從未動搖。
那么,既然電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網聯化……新四化或者新五化是汽車產業的必然發展方向,自然而然,誰能做好電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相關技術研發與落地,誰就是更為成功的豪華品牌。君不見,各大車企徹底轉型為ALL-IN純電動的公司,幾乎都是先用旗下豪華品牌作為先鋒?
搶奪新四化科技的高地,將決定明天豪華汽車市場的格局。
用干貨數字來描繪當前奧迪在豪華品牌里的科技領先位置:適應純電動車的整車平臺數量最多,MLB Evo、MEB、PPE、J1四大車型平臺都可以派生純電動車,覆蓋各級別細分市場;專利領跑,奧迪在全球總共擁有13,000多個專利組,單個專利和專利申請合計超過23,000項,插混和純電車型去年有57項專利申請,為當時專利申請榜第一。
現在電動化言必稱“電池電機電控三電”,那么奧迪如何自行掌控核心三電技術?同LG化學合作生產三元鋰電池,未來將用上大眾集團標準化電芯,自研感應異步電機與永磁同步電機,通過創新電控實現電機預通電,提升行駛動力……再加上比傳統四驅響應速度提升3倍的e-quattro電動四驅系統、制動距離縮短兩成的iBRS智能剎車控制系統,奧迪手里已經攥著一把電動化的好牌。
除了電動化,數字領域有可擴展軟件平臺革新用戶體驗,MMI導航增強版與奧迪智能手機界面構建奧迪·數字化生態服務;智能化領域有奧迪激光雷達LiDAR等構建多重感知自動駕駛,以及打造全球首次在公開道路融合V2X信號的L4自動駕駛演示等。可以說,奧迪的科技標簽是用實打實的技術底蘊淬煉出來的結晶。
本土化方面,一汽奧迪作為奧迪品牌在中國發展的驅動者,也是在電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三大方向全面發力,加速奧迪面向未來的轉型進程,助力提升奧迪品牌智能化競爭力。
讓我們換個視角,把自己代入到用戶角度。既然我們的審美和價值取向,變得越來越“既想要很高級,又想要很科技”,那么對于早早關聯到科技標簽的奧迪來說,恰恰就是為用戶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得”。百年汽車品牌,為整個行業探索方向的意義,便也從這里得到彰顯。
前瞻者為贏
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丘吉爾告誡世人要回顧遠一些,也要前瞻遠一些。能夠把握潮流、提前布局,是領跑時代的先決條件。
這就像為何伊隆·馬斯克能夠讓Space X做大,畢竟各國航天產業都并未真正推動商業化進程,更像是政府意志的產物。而從蘋果掀起智能手機革命,到谷歌Waymo打開自動駕駛之門,舉凡產業領頭羊,勢必有著比眾生更為長遠的眼光。
汽車產業在新四化浪潮里劇變,那么誰在昨天預先布局今天?又在今天前瞻未來?奧迪給了我們有關“超前決策布局,把握行業變革機遇,明確企業轉型方向”的答案。
原本,奧迪就以前瞻眼光聞名于產業:能夠在德系豪華車中最先看出中國的市場潛力、深耕東方并推動豪車消費啟蒙;能夠率先推動產品規格下探至年輕消費群體。在新科技角度,奧迪同樣最早感知到了“自動駕駛”、“數字化”和“電動出行”三大核心方向的重要性,定下了穩步發展智能電動汽車的路線。
早在1989年,奧迪就推出過duo概念車,能夠用內燃機或者電驅動。此外,奧迪還著手研發天然氣/雙燃料g-tron技術,并籌備氫燃料電池項目,從多個維度實現車輛替代性能源。而奧迪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努力,可追溯到2005年與斯坦福大學聯手展開Piloted Driving項目。
時至今日,當其他豪華品牌在“著手推進電氣化、智能化”的時候,奧迪已經轉入“加大投資力度”的階段。從當前到2024年,奧迪在研發、固定資產、工廠設備等領域的370億歐元投資里,電氣化和電動化投資分別為150億歐元和100億歐元,這將使得2025年奧迪提供的電動車型數量增至約30款。2026年開始,奧迪新車型將全部為純電動車,到2033年完全淘汰內燃機車型,為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做出貢獻。
還在感慨有些品牌的電動汽車設計前衛?本次奧迪帶來的概念車已經在探索更具備未來感的設計與功能。不必驚訝于奧迪 grandsphere概念車取消了B柱,采用對向開門和“2+2”座椅布局,奧迪skysphere概念車甚至具有“可變軸距能力”,電機及車身車架結構可以伸縮滑動:Sports模式下,車輛軸距縮短,變為車長4.94米的電動跑車,提升操控性能;Grand Touring模式下,車身將變為長5.19米的GT車型。方向盤和踏板也可以盡數隱藏,提供更為寬敞的空間。
當別的品牌努力做著大家都在執行的嘗試時,更為前端的探索才是先鋒角色應盡的義務。
從機械工業時代的制造商,向著信息聯網時代的出行服務提供商轉型,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這樣的宏大目標,既需要“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前瞻目光,也需要“十年磨一劍”的技術沉淀。
可喜的是,如今“豪華和科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成為越來越多觀點的共識,那么奧迪為代表的科技豪華品牌會在未來的舞臺上散發怎樣的光彩?毫無疑問,將更值得我們去翹首期待。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61426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